“我們現在有了很多新名校,但還是遠遠不夠的。家長的訴求是在家門口‘上好學’,我們需要辦更多的育英中學、實驗初中、經五路小學、勝利大街小學……”2019年調研全區教育工作時,濟南市市中區委書記韓永軍強調,作為濟南“中優”戰略的主戰場,濟南市市中區要真正實現“名校云集”。
2013年,濟南市市中區開始推行集團化辦學。由此,全區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斷擴容。
“西進”“北優”“中強”“南興”,一幅“名校云集”的市中教育新藍圖正在徐徐展開。作為市中區“西進”的代表,原山小學的發展讓家長們格外滿意。“孩子的變化太大了,不僅習慣好了,最讓我高興的是眼中有光了。”家長魏莉莉說。原山小學是勝利大街小學集團校,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贏得了家長們的好評。
作為勝利大街小學集團校,2019年 9 月,原山小學含著“金鑰匙”迎來了第一批學生。學校校長唐忠亮從2005 年起任勝利大街小學副校長,是學校“寬基教育”從生根、發芽到枝繁葉茂的親歷者。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將總校的理念和管理乃至師資等優質資源引入原山小學,使得學校的辦學在高起點上快速“奔跑”。
除原山小學外,文景小學、匯誠小學等新建學校也在辦學伊始就搭上名校的“快車”,實現了學校的高起點、高標準發展,成為市中區西部地區家長們心中的名校。
“西進”的同時,以育秀中學、舜華學校、育秀小學、愛都小學、泉秀學校等為代表的新建學校在名校的帶動下,也成為市中“名校云集”在“南興”上的突破。
另外,城郊學校陡溝小學也是一年一個樣。這所學校過去是典型的農村學校,如今,軟硬件條件、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與城區學校不相上下。學校執行校長羅凱介紹,依托經十一教育集團的先進辦學經驗,陡溝小學這所位置偏遠、名不見經傳的城郊學校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2019年12月,在第十五屆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評比中,濟南市館驛街小學學生吳俊樸、劉碩、蔣彤郁被聘為“小院士”,王睿姿、宦雨軒、張靚鈺被聘為“預備小院士”。
每年全國能獲得“小院士”稱號的學生不超過200人,但館驛街小學已有5名“小院士”、6名“預備小院士”。學校校長陳振鳳介紹,館驛街小學作為市中區最北部的一所“胡同小學”,加入緯二教育集團后,堅持曲藝特色與教育質量比翼齊飛的原則,很快成長為全區 “改一所強一所”的典型。
作為“改一所強一所”的另一個典型,濟南第十四中學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我能夠在今年中考中取得486分的好成績,主要得益于學校和老師總是把我們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該校學生賈澤浩說。
2016年9月,濟南十四中在“原班人馬、本土教師、生源不變”的情況下,嫁接“北京十一學校育人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找到了“最近發展區”的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學校也因為優異的育人成果躋身名校之列。
市中區教體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市中教育擁有一支專家型、研究型的校長團隊,還有一支特別能戰斗的教師隊伍,這些都為市中教育實現“名校云集”提供了可行性;全區教育將從提升校長改革驅動力、教師專業驅動力、智能技術驅動力入手,進一步激發學校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