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東風” 讓年輕人愛上手工藝
2021-03-02 11:03: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今年50歲的盧華英出生在浙江省東陽市的一個雕刻世家,從小開始學習雕刻技藝。20世紀90年代,盧華英來到貴州省赤水市,與竹雕結下不解情緣,她將東陽木雕技法融入赤水竹雕,雕刻出帶有山水、蟲魚、花草、人物、禽獸等圖案的各種工藝品,深受消費者青睞。

2019年6月,赤水“竹雕工藝”被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將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盧華英免費培訓學員,使赤水竹雕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張鵬/攝(新華社發)

今年春節,“非遺過大年”成了新熱詞,各地紛紛舉行活動,讓百年非遺美味、手工藝等文化之美走進千家萬戶。年味兒剛散,準備好竹編畫、竹編茶具和苗族傳統服飾,帶上履職一年來調研形成的建議,90后全國人大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昌芹準備啟程,前往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了。自從2018年第一次在全國“兩會”上手捧竹編裝扮的水杯走上“代表通道”,帶竹編工藝品參會便成為她的習慣。

時代在改變,科技迅猛發展,居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民間工藝雖然凝聚了老一輩的聰明才智,但在當下或多或少遭遇了現代化的“水土不服”。如何留住傳統手藝,新一代年輕“守藝人”正在用他們的新思路讓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創新發展才是最好的傳承”

楊昌芹的“看家本領”——赤水竹編工藝,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07年開始學習手藝到2012年成立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她看著越來越多的竹編手藝人重拾技藝,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

從小熱愛手工,又對竹編工藝“一見鐘情”,楊昌芹放棄幼師工作,來到貴州赤水學習竹編工藝。那時候,還在堅持竹編事業的老一輩手藝人已經不多了。“他們的竹編手工藝品雖然精美,但缺乏大眾認可”,銷售市場慢慢變小,為了維持生計,老手藝人們不得不轉行去做別的工作。

跟著老手藝人學習半年多,楊昌芹很快“入了門”。為了把手藝學到極致,隨后五六年時間,她一直在全國各地調研學習。基于師傅想讓她傳承手藝的初心,她帶著新思路回到赤水。在她看來,非遺手藝是傳統的,也應是現代的,“把傳統手藝和新時代的生活審美銜接在一起,做出更多適合新時代生活場景的實用型產品,才會有更大的市場,才能發展傳承得更好。”

她在赤水舉辦培訓班,讓留守婦女能夠用竹編手藝謀生。為了發揮公司年輕手藝人各自的特長,楊昌芹把傳統竹編工藝進行了步驟分解,形成了“手工中的流水線”,“有人準備材料,有人進行編織,有人進行染色,等等”。在她的帶領下,公司不僅創新研發出竹編水杯、茶具、瓷器和錢包、首飾等產品,還和一些設計師聯合進行開發,創建了自有品牌。目前,公司擁有25個商標,已申報發明專利25項,2020年公司產值達1200多萬元,產品遠銷國外。如今,公司的產品受到市場認可,找他們進行私人定制的訂單也越來越多了。

“用非遺文化引領市場,用市場養活文化”。楊昌芹喜歡隨身攜帶和使用自己的產品,“每一類的第一款產品一定要自己使用,我就是產品。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產品,又怎能讓別人相信?”在她看來,改良后的竹編產品,不僅要適合現代審美,還要保證質量,才能獲得市場青睞。行業蒸蒸日上,才能吸引年輕的傳承人。她清楚地記得,學習手藝多年,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在2018年以前,真正從事傳統竹編手工行業的90后極少。”但現在,在她的公司里,學習手藝的年輕人很多。

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發展,一些老手藝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竹編工藝可以和現代用品相結合,但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搟氈工藝卻沒有那么幸運了。隨著氈在人們生活中的悄然退出,老一輩的搟氈匠慢慢老去,搟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和楊昌芹一樣,早在10年前,還在大學讀書的倪玲玲被搟氈工藝吸引。她坦言,國內關于搟氈工藝的資料很少,“自學時只能從網上購買原材料,在宿舍自己琢磨,不斷嘗試”。2015年她到云南大理調研時發現,以前整個村落都以搟氈為生,當時仍在堅持做這個行當的卻只有四五家了。后來她又陸續去過幾次,搟氈老手藝人越來越少,最后剩下的兩個老師傅都已經五六十歲。“傳統搟氈工具很大也很重,梳理羊毛的彈弓都有10斤重,老手藝人已經做不動了”,和這些搟氈老手藝人交流,倪玲玲感受到他們的“難過、遺憾與無奈”。

那一次大理之行,她找到了大理白族非遺傳承人楊雄標,開始系統學習傳統制氈工藝。“師傅很想把手藝傳承下去”,通過師傅,她也參與了一些地區的扶貧幫困公益教學,教授當地人制氈工藝,制作現代手工藝品。不過,倪玲玲坦言,師傅這一輩手藝人的彈弓、竹席等傳統工具笨重且不好操作,“從體力上就無法用最傳統的方式完成制作,師傅幫我做的小彈弓也有1.5米左右。古老的工具很難在現代社會使用,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也無法完美復刻傳統之美”。為此,倪玲玲進行了大量資料整理,記錄這些被現代“淘汰”的工具史。

這幾年,雖然沒有將搟氈作為主業,倪玲玲在閑暇時候喜歡自己制作一些帽子、圍巾、首飾等實用產品,放在寄賣店里進行售賣。“現代人們生活中很少用到毛氈類日用品,毛氈仍屬于小眾市場。如果真的要從事這方面生產設計,還是要認真考慮,培養團隊,進行產品設計生產”。

短視頻“東風”讓年輕人愛上手工藝

這兩年,隨著短視頻的爆火,許多傳統手工藝正在通過新途徑“破圈”。老木匠制作“魯班文具盒”、雕刻“核舟記”、制作紫砂壺……有網友留言直呼,“這才是中國的匠人”。

福建莆田72歲木雕匠人盧正義是B站的一名“網紅匠人”。在遇到“忘年交”95后男生史政偉之前,他已經將木雕技藝擱置很久了,每天的生活就是彈彈小曲、打打牌。幾乎沒有人記得,40年前他曾是當地最火的木雕匠人。在和盧正義的交流中,史政偉感受到技藝傳承面臨的“斷層”問題,“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會去買木雕產品,也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這項技藝了。盧爺爺說,以前媒人很愿意給木雕匠人做媒,現在則反了,一聽是做木雕的,就很少有人愿意介紹了”。

去年5月,熱愛木雕且愿意“嘗鮮”的盧正義和史政偉,開始用賬號“盧正義的雕刻時光”記錄傳統木雕與二次元動漫手辦的融合過程。盧正義希望,通過視頻讓更多年輕人重新認識并熱愛傳統木雕技藝。在雕刻二次元動漫人物時,他也找到了“重返27歲”的感覺。

“我叫盧正義,一個年輕的手藝人,你的每一次點贊和關注,都是對中華傳統手藝的傳播和認可。”在B站坐擁近160萬粉絲,現實生活中的“老盧”被年輕網友稱作“小盧”,讓史政偉感到驚喜的是,在粉絲發來的私信中,很多人表示想來學習木雕技藝,甚至有一些年輕人受視頻啟發,報考了雕塑相關專業。“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傳統技藝,讓傳統技藝更加貼近年輕人生活,這是我們想做的”。

這幾年,北京衛視《傳承者》、湖南衛視《巧手神探》、吉林衛視《高手在民間》等手作綜藝秀,讓傳統手工藝再次走進年輕人的心中。去年10月,抖音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推出“看見手藝”計劃,助力傳統手工藝被更多人看見,為手藝人創造更多收入。雖然一些傳統手工藝不再是生產生活的工具,但仍是需要記錄的歷史瑰寶。

記錄與復刻傳統手工藝,90后也成了新一代的“守藝人”。明朝鳳冠、敦煌壁畫供養人頭飾、苗族頭飾……“手工博主”成都女生雁鴻憑借一雙巧手,用易拉罐、撐衣桿、鐵絲等常見物品,還原了古代各類頭飾發冠,分享的展示視頻最高點擊達200多萬次。為了讓作品還原度更高,去年年初,她找到非遺技藝“花絲鑲嵌”的大師傅進行學習。“花絲鑲嵌是國粹中的國粹,視頻之所以能受到廣泛關注,也是因為背后承載的傳統文化”,去年,雁鴻的工作室注冊成立,除進行一些商業廣告合作外,她想把更多的國風國潮傳統手工作品展現給年輕人。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