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深入貫徹“十四五”規劃,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副部長宋德民、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落實“十四五”規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部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宋德民在會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新的顯著成就,教育公平和質量有了較大提升,教育面貌正發生格局性變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建議》精神和《綱要》部署,堅持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統領,謀劃和推動“十四五”時期教育發展。
第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堅持“一個標準”,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構建“兩個體系”,一是大中小一體化的思政工作體系,二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體系;深化“三全育人”,深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下大力氣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第二,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一是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從學前到高中階段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二是構建支撐技能社會建設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遍實行“1+X”證書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三是構建開放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優化結構、強化內涵,不斷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水平。四是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多渠道擴大終身教育資源。
第三,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提升四方面教育供給水平。一是提升人才供給水平,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二是提升高校科技創新水平,構建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三是提升服務區域發展能力水平,實施鄉村教育振興計劃,完善區域教育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差距。四是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優化教育對外開放全球布局,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深入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第四,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大力推進有重點的改革創新。一是以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為牽引,帶動政府治理、學校辦學、考試招生、人才培養等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二是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全面完善師德師風建設、教師管理和發展的政策體系。三是推動信息化時代教育創新,實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大力開發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四是改革完善教育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優化教育投入結構。五是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宋德民表示,“十四五”時期將聚焦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優質中小學幼兒園為實踐基地,開放、協同、聯動的教師教育體系。
一是提升層次。實施新時代強師計劃,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師范教育基地,進一步發揮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示范引領作用。教育碩士、教育博士授予單位及授權點向師范院校傾斜,大力推動研究生層次教師培養。啟動國家優秀農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定向培養高素質農村教師。
二是協同創新。建設國家教師教育改革試驗區,推動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協同開展師范生培養、教師專業發展、管理制度改革等工作,提升區域整體教育水平。鼓勵支持高水平師范院校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平臺。支持與地方師范院校教育科研合作、課程資源共享、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共建。深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和“國培計劃”,推動教師培養培訓模式改革。
三是嚴把質量。持續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開展全國師范類專業質量監測,建立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機制。深化師范院校評價改革,引導師范院校把辦好師范教育作為第一職責,推動師范專業特色發展、追求卓越。
“尊重教師就是尊重知識,就是尊重我們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就是尊重我們國家的未來。在‘十四五’期間,我們一定會更加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一定會把教師隊伍建設好。”宋德民表示。(師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