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和觀察,讓我篤定了一個認識,不同的教室母語課程,帶給兒童的母語學習體驗和收獲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可以用判若云泥來形容。
與大多數語文教師一樣,從成為一名語文教師的那天起,我就在不斷地建構和更新著自己的課程理解,不斷探索具體教室里母語課程應有的樣態——從不自覺到自覺。而唯有自覺的探索、建構和更新,才能體現出身為一名母語教育者的責任和擔當。
以兒童的眼光看待語文課堂
參加工作十余年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兩首兒童詩,一首是段永祥的《告訴你一個秘密》,一首是狄金森的《籬笆那邊》。確切地說,段永祥的《告訴你一個秘密》,真正打動我的,不是這首詩整篇的立意,而是第一節中太陽老師多姿多彩的主意和第二節中星星學生們各不相同的表現。兩相結合,讓我突然意識到,無論外部形態多么整齊劃一的教室里,都生活著一個個豐富多彩的鮮活生命,他們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興趣,各有各的愿望,尤其是,時時刻刻,各有各的小心事——不論是所謂的成人教師,還是兒童學生。
給我更大沖擊的是狄金森的《籬笆那邊》。這首兒童詩,與其說是寫給兒童的,不如說是以兒童的聰慧心思寫給成人的。那份真切的童心童趣里,有著幾乎每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和記憶。讀過之后,我不禁慨嘆:“是啊,我也曾經是兒童!”
所以,我開始嘗試著以兒童的眼光來看待語文課堂,努力換位體驗兒童在語文課程中的心理狀態,不再簡單地在教室課程中把“學情”當成一個二維的標簽,至少意識到了投身課程生活中的,不是被抽象化的“學生”,而是完完整整的“兒童”。
不再囿于一本教材的課程開發和實踐,讓教室里的語文課程豐富起來,讓兒童的語文學習生活豐富起來,并非來自人們敬畏的“勇氣”,而是來自我們常常忽視了的“常識”。對于兒童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心思而言,如果教師的課程視域無法突破一本教材,或者不以教材為云梯反以教材為藩籬,語文學習不可能觸及兒童內在的心靈,語文課程不可能架起教師和學生心靈的橋梁。
整本書閱讀、聽讀課、晨誦,這些成為語文課堂里不可或缺的課程內容,就是源自我偶然“看見”了兒童,模模糊糊地感受到了兒童在課程中的中心位置——蘇醒了自身已經沉睡多年的童年經驗。但是,最初三五年的課程實踐,并不具有“探索”的性質,行動上是有意識的,認識上還是跟著感覺走。
反思自己如何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也是身為一名語文教師的我自我覺知的過程。不自覺的狀態下,并沒有意識到教室母語課程生活對于自己身為教師的自身完整和認同的價值,更沒有意識到其對于兒童生命和精神成長的價值。不自覺的狀態下,僅僅是即時地體驗著、感性地判斷著,這一節課的學習活動或這一篇文章的學習歷程,兒童和我,是積極而歡快的,還是麻木而無聊的——大概少有痛苦的感覺,因為痛苦來自深刻的反思和洞察。教室母語課程探索和創造的自覺意識,萌芽于對兒童的“看見”。
開發“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母語課程
甜頭當然最先來自感性的體驗——學生對我的喜愛和親近。我沾沾自喜地發表著“反思性實踐”和“實踐性反思”的感言時,忘記了先賢兩千多年前的告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回頭再思考和判斷當時學生表現出的語文學習熱情,我才發現,那更多地來自他們天然的“饑渴”,并沒有真正以主體姿態體驗到語文學習對于自我成長的意義。他們沉浸于“知道”和“了解”更多帶來的新鮮感和快樂,但這所謂的“更多”,不過是我為語文課堂帶來了教材之外的“甜品”。
這樣的認識,源于自身閱讀學習的拓展與深入。從葉圣陶先生的著作中,我遇見并主動思考何為“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母語課程;從很多兒童和童年研究的書籍中,我那被抽象的兒童遮蔽的雙眼,開始積極地發現一個個具體的兒童;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啟發我目光還應該投向兒童成長的明天和未來……
我開始開發和實踐“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教室母語課程,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認知水平等,編寫契合兒童成長節奏的母語學習讀本。讀本以語文素養的發展為核心,盡量聯結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期在促進學生親近和熱愛母語的同時,拓寬他們的視野,發展他們的批判思維和創造精神。
我用了六年的時間思考和實踐“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母語課程,并將其梳理成《我在小學教語文——母語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一書出版。這本書序言中的一段文字,基本闡明了我的想法:
在語文課程建構和實施上,“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理念讓我對母語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不再從表面上追求語文課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是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讓母語學習與學生的“全生活”建立起真實、自然、緊密的聯系。我主持編寫母語教育讀本,力求使學生的母語學習符合三個課程邏輯:理念邏輯、內容和目標邏輯、學生成長邏輯。有邏輯的語文課程建構和實施,才能幫助學生認識生活、豐富語言、發展思維和心靈。《歷史的足跡》是一本以歷史為主題的母語教育讀本,在五年級編寫、使用這本教材,是為了在學習母語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中國歷史的全景視角,啟蒙學生的歷史觀。讓學生在歷史敘事中學習母語,從事實上幫助學生從歷史的維度促進母語學習與“全生活”建立起了聯系。其實,突破傳統的學科壁壘,以聯系的眼光看待母語學習,讓母語學習真正回歸生活,融入生活,創造生活,也正是葉圣陶先生當初的美好愿望,而我,不過是在用行動繼承他的教育思想而已,而成果,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