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文教育”這一概念的適時提出是與國家戰略和國際形勢發展相一致的
2021-04-26 15:01:59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適時提出“國際中文教育”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國際中文教育的提出,這是與學科發展的外部環境相適應的。

2019年12月,孫春蘭副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在國際中文教育大會上提出“國際中文教育”這一嶄新的學術概念。今天我們更為關注的是轉型階段中其蘊含著的背景:首先,這是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必然要求;其次,是移動互聯網背景的必然觀照。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線上教學為主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得到突進式發展,作為一種誘發因素,疫情只是充當了教學模式調整的一個加速器,可以說這是學術語境的必然,沒有疫情,教學模式的變化也會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得到迅猛發展。

國際中文教育相較于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教育的提法,有所不同。第一,突出中文教育指稱更加友善;第二,突出了國際交流的屬性;第三,擴大了外延。中文相較于漢語來說,外延更大,既包括文學、文字、語言,也包括了中國文化;第四,國際中文教育與一些定式概念相匹配,比如中國,中華等概念。無論是作為一般話語還是作為學術術語,都有助于受眾感知。

轉型過程中的變與不變

國際中文教育在轉型的過程中具有不變性與可變性。國際中文教育的內在學科屬性未發生變化,研究對象、理論支撐、學科話語在學理上依然成立。學科屬性不會根據學科名稱或者“冠名”變化而發生變化。

但隨著國際中文教育的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這個偏重實踐性的學科必然會作出相應的調整,以便使基本課程和職業需求盡相匹配。我們認為調整應該建立在對戰略導向、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分析的基礎上。

戰略導向。2013年以來的“一帶一路”倡議對國際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學者認為,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對中文賦予更高期待,但“一帶一路”國家中能夠將中文作為外語熟練掌握、并能作為工作語言應用的人還不夠多,與實際需要之間還存在差距。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加強中文能力建設勢在必行、潛力很大、任重道遠。

市場導向。無論是戰略導向還是政策導向,最后都要以市場需求為根基,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產生最大影響的是市場需求。面向市場需求的培養方案才是接地氣的。漢語學習的市場是可以準確反映本專業需求的晴雨表,目前國內市場上以漢語學習為主的公司,成功實現商業化的極少,通常漢語產品從設計到成熟,周期在10年左右。漢語學習類的產品市場化過程比較長。

線上做加法,線下做減法

21世紀以來,高校原來的課程體系日臻成熟、師資情況相對穩定、但教師的知識結構固化、知識更新亟待加快,這就意味著課程不可能從內部作出較大調整。在國際中文教育轉型過程中,我們認為,為了更好地適應新階段發展要求,培養方案的調整可以采取內部做減法,外部做加法,橫向做支架的做法,即原有的課程,由于知識陳舊或不合時宜等原因不適合開設的要果斷刪除,增加外部精品課的數量,教師在外部精品課進入課程體系的過程中要迅速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起到教學支架的作用。

目前,線上課程建設的主導者,有出版社、基金會、教師協會、公司和高校等,他們針對不同的受眾,調動各種資源開展錄播課、直播課等線上課程。通過大量的課程觀摩學習,我們發現目前針對本專業的線上課程,存在以下特點。比如,系統性不強。大部分課程是根據專家的個人研究旨趣隨機選取的。比如,講座性質的比較多。課堂教學和講座差異性比較大,所以,能進培養方案或者適合動態調整的課程不多。再比如,精品課少。各個平臺的課程遴選的專家學者水平良莠不齊,篩選后,可供教學使用的課程不多。

所以,我們認為,首先,需要建立一個龐大的本專業線上課程資源庫。從資源配置和信息共享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都沒必要再搞“大而全”,甚至“小而全”,不必所有高校都花費大力氣建設所謂的金牌課程,只需要對待選課程進行專家甄別即可,真正做到優質資源共享。為了避免學術語境中存在“大海撈針”式選課的可能性,除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還可以采取精品視頻課與個性化課程結合的方式。其次,面對多元的就業環境。需要在專業課外為培養對象賦能。培養方案一定要在共性的基礎有顯著差異性。應該打破學科壁壘,在文科性質的專業里,開設技術性課程,要求學生會利用最基本的數據工具。

綜上,我們認為“國際中文教育”這一概念的適時提出是與國家戰略和國際形勢發展相一致的。國際中文教育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等理應及時調整,做到以市場為導向,實現供需契合。

(作者宋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許文婷: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