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始終為第一位的核心文化元素和化人正人法標
2021-05-07 15:38:31 來源:中國網
1
聽新聞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哲學思想中,德善始終為第一位的核心文化元素和化人正人法標。尚德樂善乃終身發展的修行,貫穿人的生命成長全過程。教育自當要踐行"立德樹人”的使命。立足新時代新思想新發展格局,結合對教育現狀反思,田征講了如下觀點:

一是教育的基礎、全局、先導的戰略地位和系統、整體、協同的發展要求,決定了教育守正創新的綜合施策和統籌推進。

二是“全境育德”理念講究育德研究要問題入境;育德認知要思考有境;育德過程要創新開境。

三是教育之“育德”建構和實施,一定是全社會、全時空、全情境、全天候、全過程、全環節的發展環境營造、發展體系建設、發展動力自驅、發展智慧共享、發展激感奉獻和發展賦能疊加。

四是優化學校思政教育,要正本清源講本真,守正創新求實效。學校教育要全景式營造育德環境,讓師生在正心、正念、正行的“情、景、境”中浸潤感染,不斷提高自自我教育的自覺,切忌那些“喊口號”“造虛勢”“貼標簽”“刮陣風”的浮躁做法。

五是德智體美勞全要素的教育本為一體,割裂地談德育,做德育,是不可取的方法,要提倡融合實施推進。

六是德育乃最具立體的教育,當以跨界思維謀劃之,以系統建構實踐之。育人育德任何點或面的單方而為,都將收效不彰。

七是首善于德,反映著教育本心的大格境、教育教學的要素標、教育質量的核心值。

八是成就人的教育,講究和眾合力的行為內功和活動效能。

九是全境育德的教育建構和實施,強調靜心思考、精心謀劃、用心作法、愛心感化的為功過程。德育重教輕育的做法要轉變,育德要有教而導,有育而行,春風化雨潤無聲,言傳身教行有樣。

面對時下教育一些“怪異”消極狀態,田征感慨道:“話說教育,總感覺不那么輕松。置身其中,我想到的始終是問題以及由問題而產生的思考。”

教育是誰的教育?育人是誰的責任?怎樣看待教育發展?怎樣對待發展中的問題?社會教育相關主體各自又怎樣看待服務發展的自己?直面教育現實和發展中的問題,誰人浮躁?誰人虛榮?誰人焦慮?誰人無奈?誰人去改變?社會化大德育建構的切入點在哪兒?如何積極主動地率先探索和智慧賦能?這是值得每一社會成員(責仼主體)思考的問題。置身新時代、新思想、新格局、新實踐的視野和背景之中,惟自我教育可知為,惟守正創新有天地。

有了社會化大教育觀,教育改革創新才能集聚合力,互添動力,富有活力和希望。

在引發大家共同思考的同時,田征從知與行兩方面闡述并分享“全境育德”教育建構的認知理念和實踐探索方法。

一、“全境育德”,講求全社會、全主體,全時空、全因素,全天候、全過程的和眾合力建構意義

全境育德,把教育做在生命成長的發展點上。那么,如何理解“全境”的內涵?

“全境”指社會化大教育發展格局背景下服務人才培養的責任范圍和控制狀態。對生命成長“發展點”的認知,當積極發現并正確把握人的發展成長過程最優化最大化自我價值實現的開發點和造就點。即成人成才本體可發展的進致點。具體實施中,強調并追求教育服務于人才培養的全人全程的守正創新與智慧賦能。

1.“全境育德”概念的提出

“全境育德”,是梯次循進教育體系方法論系統的觀點之一。

梯次循進教育體系方法論系統在新出版的《知道》一書中,總結提煉出了“興趣自燃法”“個舒展法”“差異誘導法”“動力自驅法”“增值研判法”“全境育德法”“目標吸引法”“對標內驅法”“生態競合法”等九大教育方法論之觀點。其中,第一次對“全境育德法”概念的學理意義作了基本闡釋。

2.“全境育德”概念的意義表達

《知道》中講道,教育之靈魂在于立德樹人。做有靈魂的教育,就要德育為先,充分彰顯“我好、你好、他好”的真誠,涵養“和人、和事、和社會”的品格。

在社會化大教育背景下,要積極營造德育為首、為先、為要的社會環境,做好教育服務于人的發展成長的精神文明共建共享。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教學、班級管理和學校管理中,我們便堅持德育從日常行為規范做起,制定并實施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守則”,從教育者自身建設做起,提出并落實“領導干部十五要工作守則” “八種工作意識養成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師工作十條基本要求” “班主任工作十條基本要求” “白村中學愛生公約”等規范制度。從生活中的小德小善、小事小節做起,開展并推行了“做更好自己” “身邊活雷鋒” “愛人利他 從我做起”“小我•大我行” “最愛×××的學生”等德育系列活動,積極營建首善于德的校園生活情境。

我們說,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于學校教育而言,需要學校全員協同作用和全景境的造勢。共建共造學校德育全員協同,融合發力的情景意境,如是方為真正意義上的和美造境,才是富有積極影響作用的宜生宜長環境。所以說,全境育德,不僅僅為思品課的教學行為,也非全為思政教師、班主任教師的職責任務,而是學校全面關注的、全方位構建的、全員參與的、全環節優化的、全過程滲透的融家庭、學校、社會于一體的條件滿足、因素顧全、主客觀具備的全境教育。這樣的活動過程表現為一個生態競優、自我完善的持續發展過程。

大教育發展,大德育造境,講求和諧育德、和美育德的共建共生的融合進致。如此構建社會化大教育的育人環境,才能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先要目標落到實處。“全境育德法”,是指基于社會化大德育時空范疇的公民社會道德價值共建共享的相關責任群體與活動主體“情、景、境”融合貫通的一種教育建構理念與實踐方法。從學校教育大德育出發看問題,“全境育德”旨在追求面向人人、人人發展的全學段、全學科、全過程有機融合的全員塑造、影響和育化。

教育之所以強調正心、正行、正人的大境作為,是因為教育無法重來,也沒有機會重來。

長期實踐醒示人們,育人自當首善于德。輕德就會失去教育的靈魂。人無德而難行于天下。育人當以理想信念培根鑄魂,以五育并舉成人成才。

二、“全境育德”,追求首善于德的高度、寬度、溫度、力度、深度和效度

“全境育德”的教育命題,是基于人的生命成長過程諸影響因素而提設的慨念,講求立體式的教育建構,強調系統化的綜合控制功能和效用。教育領域的教師、班主任、校長、局長工作崗位,哪個臺都有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說,首善于德、育人于成的過程,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學校管理、區域治理都可自成一體的創新建構并智慧賦能。“全境育德”理念在實踐應用過程中,應關注高度、寬度、溫度、力度、深度和效度“六維度”的實施內涵。

育德賦能的高度,講求并關注時代發展的民族精神的國際理解的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規格和標準。追求新時代人才培養和人才成長的高標準、嚴尺度。

育德賦能的寬度,講求并關注相關責任主體橫向協同發力和全因素的融合作用。

育德賦能的溫度,講求并關注服務于人的成長發展熱誠對待、熱切關心和垂范表率的投入態勢。

育德賦能的力度,講求并關注活動實施的針對、適切、能動和活力態勢。

育德賦能的深度,講求并關注實施的適切適合程度和相貫合一融合的深化態勢。

育德賦能的效度,講求關注行為作用于人的工作質量與效益的完好成全態勢。

三、“全境育德”的積極實踐探索

田征說,“全境育德宣導教育生態和美發展的生長態勢。在學生活和具體發展情境中,講求學工作活動的隨時隨處、應心應的順便自然作為,使德智體美勞一體化全面發展。”

講到這里,田征列舉了親身探索的幾個成功案例:

1.全境育德的學科滲透

藍田縣白村中學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教師”的育德要求,引導所有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品德養成、個持長等的實際狀況,有機滲透思政教育內容,使校風、教風和學風更富有文化內涵,形成了“人和校興”的“小氣候”,學校的質量品牌贏得當地民眾的傳揚口碑,“白鹿原上的一顆明珠”恒久閃爍。

他的語文學課更為生動活潑,課前十分鐘“小先生講”活動臺,以“愛心敘事”為主題講故事話德,讓“育德美行”養成教育生活化、慣化、融合化。

2 . “全境育德”的班級教育建設

“讓每一個學生做更好的自己。” ——白村中學關注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和行為的培養,讓“愛同學,愛師長、愛班級、愛學校”的仁心善行自覺化,讓自我教育慣化,使學生在日常行為規范的生活情境中,自然自在地自我發心,自我發愿,自我創意,自我行動,自我表現,自我反思,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感知,自我感,追求新的更大的發展。

田征說,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講究的是“美心善行”的日常行為慣養成,永遠不是強加于人的理想和說教;講求的是知行合一的梯次循進,永遠奉行“人我本位”的自我教育。

①首試梯次式增值論質

白村中學堅持“學生學質量不以分數的絕對值大小論高低,而以學進步的增量增值論進步。這樣的質量管理和評價,常常得出60≥90分的評價結論,讓學生人人追求原有基礎上的提高,提高基礎上的發展,發展基礎上的跨越。”

②首推梯次式多元激勵

白村中學堅持多元目標,多元培養,以發展的增量增值為依據,激勵學生追求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水,培植和美發展的教育活力生態。諸如推行的——

五育并舉全優獎,

爭優冒尖優秀獎,

奮起直追超前獎,

不甘落后進步獎,

發展興趣特長獎。

這種梯次式多元發展控制,讓每一位學生收獲自我本真的成果,彰顯個體生命價值的完美呈現,追求可能可為可發展的自我超越。

這樣的教育管評,不斷完善和放大著“三好學生”評優獎勵制度的全員激勵功能。

3.首創質量控制的梯次式增值評價

白村中學創建的質量管理“四環控制”( 即“確認標基、研定標高、實施標管、審論標質”的管理圈),積極導引學生人人追求自我實現的發展目標,學校教育質量連年提高。

4.率先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西安市籃田縣教育最早探索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行動模式,以“梯次循進”教育理念為引領,從川、塬、嶺、山的差異實際出發,推行差異制導,差異論質,差異激勵,助推區域教育不斷和諧和美發展,“籃田教育發展超越了經濟發展的進程,加速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田征強調指出,“全境育德”是融合發展的和眾合力實踐,貫穿教育發展的全方位全過程。教育過程推尚主動參與,能動接受,切忌焦慮失正,功利跑偏。要積極努力地把教育做認真、做實切。

作為中國基礎教育領域實踐探索研究帶頭人,有著40余載多層面積極探索履歷的田征先生,對教育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田征在報告結束語部分與大家分享道:“學校教育是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合格人才的主陣地。中小學是人的終身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尚未完全形成,因而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此階段就充當著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要扮演好這個角色,就要自覺排斥世俗偏見,守正創新培育新人。

教育的過程,除了技術的傳授,很大意義上皆體現著育德立德的教化,教育彼此間都在從自己理解和自己感受的生活中接受著道德化育,提振著道德精神,實現著道德價值。

在教育面前,人人都要做更好的自己,面對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埋怨。要自覺認識教育相關主體的責任,把教育做自然、做真實。

教育是社會全民的大合唱。育人為本,當曉“應心、應、應自然”之道,當悟“和人、和事、和社會”之法。

教育的大道理,誰都講不完,也講不透,師者言傳身教最當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系統、整體、協同的科學建構,如若社會相關責任主體都能從自身職責做起,仁愛于心,智慧賦能,那么,就一定會行有作為。我常說,教育講究一種靜慢功夫,來不得半點的急躁和虛榮。現今教育職場的許多地方表現出的那些“口號化的說教,概念化的玄虛,理想化的夢囈,感化的熱衷”的喧鬧現象,著實有點使人發懵和擔憂。教育要多一點冷靜和理,要講究常識,常規和常態,要回歸科學,回歸人,回歸本真,回歸自然,回歸生活,自覺建構教育生態和美發展的新格局。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