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祖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我們的家鄉吉林市從化工城變成了冰雪旅游城。”
4月27日,在吉林省樺甸市站前小學會議中心,以“百年光輝歷程全面共建小康”為主題的全市中小學生講演比賽正在舉行。
臺上,學生們熱情洋溢地講著祖國和家鄉的輝煌巨變。臺下,坐在觀眾席的校長崔子斌也陷入回憶,腦海里浮現的是在幾代人努力下,站前小學書寫的幸福故事。
“原來的站前小學可沒有會議室,如今我們的會議室能承辦全市中小學生的比賽,各班級還能實現同步直播。”崔子斌話音剛落,79歲的老校長丁麗霞就接過了話題,“還說啥會議室,原來可是連圍墻都沒有呢。”
1972年,做文書工作的丁麗霞被調入站前小學任校長。從文書變成校長,丁麗霞卻一點兒都高興不起來。她說:“那時候,學校的各方面條件都特別差。我一到學校就連忙給教育局打報告,申請建設資金。”
站前小學成立于1957年,原名樺甸縣站前小學,學校只有7棟小平房,位于操場的左右兩側。丁麗霞來到學校時,校舍依舊是這7棟簡易的平房。“一到冬天,教室里就四處透風,只能靠燒煤爐取暖。低年級的教室雇工友燒,高年級的就是老師帶著學生燒,老師一邊講課還得一邊添火。”
1984年,在樺甸教育局和吉化輪胎廠的支持和資助下,站前小學蓋起了3層教學樓,這也是樺甸市所有小學里的第一棟教學樓。教室寬敞明亮,樓里還安裝了暖氣。
“教學樓一蓋起來,周圍學校的學生就都想往這兒轉,一個班級能有70多人。”丁麗霞說,學生多了,老師就更累了,可大家還是很開心。
煥然一新的不僅是學校的環境,教學設施也在逐步更新換代。1995年,丁麗霞退休前,站前小學購置了一臺電腦,成了全校的寶貝,只有“頂級重要的任務”,才能開啟。
如今,再走進站前小學,微機室里,學生人手一臺電腦,任課教師可以通過云平臺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狀況。每個班級門口都掛著電子班牌,課程表、時事新聞、學生才藝展示等內容“一點即播”。教室里,電子白板擁有大量的共享教學資源,現代教育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1996年,魏志剛成為站前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那時候就是一塊黑板、一根粉筆,教具都是老師自己動手畫的,剪下來貼到黑色絨布上,再展示給同學們。2010年后,教室里有了電子白板。剛開始就是一塊大屏幕,只能放放幻燈片。最近5年,電子白板不斷升級,如今已經連上了互聯網,還有了共享資源庫。”魏志剛越說越高興。
得益于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教學改革全面鋪開。“過去,老師講一天,學生聽一天。現在,老師需要培養學生課前的學習能力,課上由學生來講,老師做引導補充。還要把課文內容與傳統文化相融合,與社會發展相聯系,與思想教育相呼應。”魏志剛說,學生從“聽角”變成了主角。
教學相長,魏志剛也從“教學新兵”成長為“省骨干教師”,還做起了交流教師,把教學經驗傳授到了村小。如今,站前小學有8名省級骨干教師,是樺甸市小學中擁有省級骨干教師最多的學校。
教學上的變化不僅僅投影在語文學科。2019年秋季,站前小學完成拆遷重建,新建起的教學樓專門預留了音樂、美術、書法等多個活動室。
搬進新教學樓后,年輕的美術教師魏博創建了“瓶而不凡”站前小學藝術實踐工作站,帶著同學們把廢舊的瓶瓶罐罐都變成了藝術品。“素質教育越來越受重視,音體美課程和語數外課程被擺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學生們也有了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機會。”魏博說,“我叔叔就是魏志剛老師,他都羨慕我能有自己的工作站。”
2021年,吉林省各中小學“課后延時服務”全面鋪開,站前小學專門開設了舞蹈、手風琴、古箏、足球、輪滑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活動室更是“活”了起來。
走進書法社團,墨香滿溢;在學校操場周圍新鋪設的柏油路上,滑過一隊可愛的輪滑少年;在古箏社團,二年級學生肖博婭正和同學們一起練習《我的祖國》。小姑娘驕傲地說:“我還會彈《小白船》《賽馬》,還想參加二胡社團!”在4月拉開序幕的樺甸市中小學藝術展演預賽中,站前小學六個年級25個班級全部報名參加,其中兩個節目晉級地區展演。
建成塑膠操場、標準化圍墻,給教師提供更多交流培訓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出彩機會,對于今后要完成的工作,崔子斌滿懷信心,他說:“黨的十九大報告里說,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站前小學會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把學校建設得越來越好,為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