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網紅”等現象的影響,孩子們的攀比行為也花樣百出。他們向同伴炫耀自己的新衣服、新書包和最時興的文具、玩具,課間常有些學生會聚在一起討論吃喝玩樂的花費,炫耀自己某個東西有多貴。有的孩子還會向家長抱怨零花錢太少,被同學看不起。如果孩子出現了上述的消極攀比現象,我給家長們提幾個建議,讓孩子建立在虛榮心基礎上的盲目相比,轉化為積極的、善意的、科學地與他人相較;幫助孩子把與同伴的物質攀比轉變為與朋友間的并肩前行。
一、轉移攀比興奮點
孩子們出現物質攀比的現象,請家長首先從自身查找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也和他人攀比過名牌服飾和箱包?攀比過住房和私家車?您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分析成人要實現攀比目標,需要過硬的本領和艱辛的勞動;您不妨和自己的孩子講一講您所經歷的困難,以及面對困難挫折是如何想辦法去克服的。嘗試讓孩子去了解成功背后的艱辛與汗水,成功同樣也需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之后可以引導孩子把眼光放到比能力、比進步、比品格、比努力、比好的行為上,這才是更有意義的。
二、引導孩子正向比較
孩子們在攀比時,最典型的理由就是“別人都有,所以我也應該有。”因此,別人買了新書包,我該有;別人買了新式玩具,我更應該有。這時,因為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受情緒控制而缺乏理智,不能理解家長解釋的道理。此時,您可以讓孩子嘗試用自己已經有的玩具、物品或者特長和別人比,讓孩子知道自己有的東西,小伙伴們也沒有,自己有的專長,別人也沒有。再更進一步去鼓勵他們自己與自己進行比較,用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比,這學期和上學期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在比較中,孩子們會經常看到自己的進步。原來不會的計算題現在會用多種方法解答了,原來不會騎的自行車現在也可以熟練掌握騎行技巧了……在正向的比較中,孩子學會了在不斷超越自己現有狀況的基礎上和自己比,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從而超越自我。
三、用榜樣來激勵
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與攀比行為有關的趣味故事,讓他們從故事人物的思想行為中得到啟示和教育,同時把自己與故事中的人物對照,找出異同,自覺調整自己的不良行為。比如《驕傲的孔雀》這篇童話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此外,一些歷史名人故事諸如“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等,都可以成為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的材料。
四、要保持“平常心”
幫助孩子時常保持一顆“平常心”可以減少攀比現象的發生。建議家長可以在孩子的成績以及未來的規劃等問題上也保持一顆平常心,實事求是地幫助孩子們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也就更容易從平凡的生活中、從點滴的小事中發現快樂、感受快樂、創造快樂。另外,家長還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天“小家長”,用固定的金額計劃安排家里一天的開銷,培養正確消費觀念。
(趙彤,河西區梧桐小學教師,天津市名班主任劉輝工作室成員,所帶班級獲天津市優秀班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