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校園,學生有的坐在廊道長椅上讀書,有的在空曠地玩長板,有的在安靜地練毛筆字,還有的在為藝術節排練節目,唯獨沒有人在教室做題……這里是北京市延慶區第一中學——一所沒有彌漫緊張氛圍的高中。
延慶區距離北京中心城區約84公里,“遠”是許多人對延慶區的第一認識。與中心城區學校相比,無論師資、生源、教育資源都沒有優勢,不過延慶一中黨委書記、校長陶汪來沒有選擇通過“刷題”提升辦學品質。
“只‘刷題’不能讓學生贏得人生,即使要贏得高考,也不是‘刷題’就可以的。”陶汪來認為,“教育改革的形勢已經變了,高考不僅是考知識,更是考素養。”
2016年,陶汪來來到延慶一中,在管理和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生態教育實現生命綠色成長”的主張。漸漸地,延慶一中在北京基礎教育版圖上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名氣。有人說,延慶一中是北京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匹“黑馬”。
陶汪來何許人也,他是如何帶領一所郊區高中在北京實現“異軍突起”的?
從城市到郊區
陶汪來教育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是2013年。這一年,陶汪來成為北京市引進的第一類教育高端人才,從工作了近20年的安徽省合肥市來到北京市海淀區。
初到海淀區,陶汪來面臨多個選擇,他最終與北京市育英學校達成意向。談及原因,陶汪來說,做人要誠信、厚道,不能受利益吸引便背信于人。
進入育英學校后,陶汪來擔任高中部校長、校區執行校長,結識了不少北京教育人。與他們交往的過程中,陶汪來發現北京基礎教育的教育理念、師資隊伍、課程教師、管理體制等并不都在一個水平,城區較高,而郊區是短板。
2016年,延慶區教委找到陶汪來,希望他到延慶一中擔任校長。本著改變一方教育的想法,他開始了城區、郊區兩頭跑的日子。
“學校不放人,只當我是去支教,行政關系留在育英學校,服務年限到了就回來。”陶汪來介紹。同時,親友對他的選擇也是質疑或反對。妻子一人住在海淀,生病了也沒人照顧。“事業和生活很難兼顧。”陶汪來說,“干事業有時候只能讓家人受點委屈。”
改革從何處開始?延慶一中是什么樣的狀態?為了聽到真實的意見,陶汪來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制作成銅牌掛在學校大門口,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聯系到他,手機24小時不關機。
“剛開始電話每天響個不停,有老師、有家長、有學生,反映各種問題,還有胡攪蠻纏的。”陶汪來說。
其實,陶汪來沒打算一直留在延慶,想等學校有起色了就回城區,但隨著工作的深入,他深深被當地領導的真心真情打動,被家長、學生的渴望感化,決心扎根延慶——2020年,陶汪來把關系轉到延慶區,“成了地道的延慶人”。
“為人師表是老師的金字招牌”
“大姐,你把土豆放在架子上好不好,不要放地上,這樣不符合規定。”
“放地上怎么了,以前都是放地上,也沒怎么樣啊!”
……
這是陶汪來到延慶一中后遇到的一塊“硬骨頭”。每次衛生部門檢查,學校食堂各項指標都“不合格”,陶汪來叮囑多次都不管用。不僅如此,食堂飯菜品質不高,師生都不愿意吃。學生不吃食堂往外跑,不僅有安全隱患,還可能招惹社會不良青年;老師下班忙著回家做飯,學生想找老師卻找不到。每年食堂經營虧損幾十萬元。
“民以食為天,吃不好哪能學得好、安心工作”“一所現代化的學校,管理不能依靠人情關系,應該靠制度”,基于這樣的認識,陶汪來參考兄弟學校經驗,把食堂托管給有資質的企業。
陶汪來扔了一個小石子,沒想到卻激起千層浪——食堂原來的工作人員鬧,關于陶汪來的舉報信像雪花一樣飄到各級政府領導那里,甚至有小混混威脅陶汪來的人身安全。
有人勸他“恢復原狀,不要得罪人”,陶汪來態度堅決:“改回去不可能,除非讓我走!”
“改革必然引起陣痛,但時間久了大家都理解了我,知道我不是為了個人名利、業績,而是為了師生好、學校好。”陶汪來說,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配合、支持,大家逐步接受并認可了他。
談及往事,陶汪來是感恩的,如果沒有領導支持、師生配合,學校發展不可能走到今天,“不管是管理改革還是教育教學改革,成功的秘訣就是站在教師、學生的立場想問題、做決定”。
在延慶一中這5年,無論嚴寒酷暑,無論上班還是參加區政協會議,陶汪來的“標配”都是一輛舊自行車,同事提醒他“這樣沒面子”,他說“別人看得起我并不是因為我開什么車,而是做了什么事”。平時,他也很少應酬,老師或家長想向他表示感謝,一定會遭到他嚴厲批評:“為人師表是老師的金字招牌,不容褻瀆。”
延慶一中男生宿舍有一個房間是給陶汪來準備的,他常常跟學生同吃同住,發現問題馬上整改。“即使是我們工作沒做到位,陶校長也不會批評,而是共同商討對策,他不像領導,更像是老師的同行者、陪伴者。”教師王毅說。
以黨建引領改革
199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從教,2013年到北京,從農村到城市,從安徽到北京,黨建工作一直是陶汪來的“責任田”,他深知黨建工作打開新局面之難。不過,也正是因為熟悉黨建工作,他能快速找到癥結所在:“黨建工作脫離學校具體工作就會枯燥、單調。”
為此,陶汪來將黨建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立足教學抓黨建:將支部建在年級組,推行“黨員導師制”“黨員五個一”等系列措施。以“黨員五個一”活動為例,每名黨員幫帶一名群眾、幫扶一名學生、每學期上好一節黨員示范課、每學期寫一篇黨員故事、每學期完成一萬字的理論學習筆記。每次黨日活動,教師不僅要談思想成長,更要談自己是如何在與學生溝通、課堂教學中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
黨員被推到教師隊伍前列,而且還要接受學校規范、嚴格的考核,如此一來他們會不會更辛苦?
面對記者的提問,陶汪來解釋說,立足教學抓黨建,兩項工作合二為一,相輔相成,老師不僅不抵觸還能積極行動,因為“相當于給老師減負了”。
今年6月1日兒童節,延慶區舉辦“紅色精神傳薪火童心向黨慶百年”主題活動,延慶一中高一(3)班“雷鋒班”志愿服務團支部獲得了“新時代好少年特別榮譽獎”。
可以說,“雷鋒班”是延慶一中學生傳承中國共產黨優秀傳統的一個代表性組織。每年開學典禮,學校都舉行“雷鋒班”交接儀式,鄭重地將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傳遞到一批批學生心中。2020年高一(3)班接過“雷鋒班”的旗幟后,幾乎是月月展開活動——中秋團圓之際學生到敬老院給老人送關懷;初冬時,開展“共賞媯河水、保護母親河”的宣傳活動;寒假時,學生到公園、社區撿垃圾、擦拭公共設施;周末休息時間,學生還為社區的弟弟妹妹輔導學習……難得的是,五屆“雷鋒班”學生一直對社區一位老人悉心照顧,從未間斷,直至老人去世。
看到學生愿意為他人付出,陶汪來很欣慰:如今學生的信息來源多而雜,學校應該培養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不能忘記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如何來的,“政治素養不僅是校領導和教師要具備的,更是學生不能缺少的”。
“改變與學生的關系是改革的重要一環”
“校長等一下。”說完,男孩右手掃過左臂,左臂掃過右臂,然后半蹲:“校長,您吉祥!”學生這一舉動讓陶汪來有點懵。“嘿嘿,我們剛看完《茶館》。”學生說完要跑開。“等等,你今天是什么項目?”陶汪來問。“今天是陽光體育。”學生回答。
陶汪來還沒來得及挪步,不遠處的“呼呼”聲又吸引了他的注意:“孩子停一下,你會什么滑板絕招?”“校長,我這不是滑板,是長板。”學生張昕煜回答。陶汪來聽完哈哈大笑。張昕煜是學校長板社社長,記者詢問平時是否有教練指導,“主要是我帶領大家練,提前做好功課,然后帶著大家學動作。”張昕煜回答。
沿著空曠地,來到校園長廊,一個女生正在看書。陶汪來走過去問:“怎么不在圖書館看,太吵嗎?”女生連忙說:“不是不是,我喜歡在這兒看書,風吹著舒服!”
每周4天,中午12:30-13:10,學校所有功能室向學生開放,學生自己組織社團活動。13:10后,陶汪來再次帶記者來到教學樓,他輕輕推開一間間教室的門——學生已經回到座位,趴在桌子上午休。
“玩得好,才學得好。”陶汪來如此解釋為何鼓勵學生自由玩耍,“學校是學生尋找伙伴的地方,況且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學生都是一座金礦。”
“學子講堂”是延慶一中所有學生的必選課程,依然是中午40分鐘,每班一名學生圍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與同學分享。
“學子講堂”的創意來自陶汪來基于學情的深度調研。他發現下午上課時,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睡覺或者神游,全神貫注聽講的學生不多。陶汪來明白,“不是孩子不想聽講,是真的困”。
2017年,學校開展“春暉行動”,開設了學子講堂、教師講堂、家長講堂和社會精英講堂。尤其是學子講堂,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走上講臺演講。高二學生黃煒然還記得第一次登臺演講的尷尬:“上臺前準備了差不多一個月,但因為太緊張,說話時有些結巴,同學們哈哈大笑,但馬上又鼓勵我。今年再上臺,已經完全不緊張了。”
每次期中考試后,延慶一中都把學生“趕”出校園,走進小學、醫院、法院、公安局、博物館,這就是“小學段”課程。那次,卻有一個出不去的孩子,因為“德育積分”不夠。陶汪來找到老師,替學生跟老師借了10個積分,同時讓學生寫下保證書,用實際行動還上10個積分。
陶汪來這樣做,與他對高中的定位有關:“高中是學生走上社會前的一個預演場,學校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犯錯的機會,不能因為犯了錯而錯過了成長的機會,要讓學生在犯錯中反思、在犯錯中成長。”
在延慶一中,與學生建立和諧關系是陶汪來一直倡導的工作思路,“改變學校與學生、校長與學生的關系,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也是良好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高考理科綜合考試結束,陶汪來走進男生宿舍查看學生情況,看到小趙光著上身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看。按照時間推算他應該沒有吃中飯,陶汪來繞開考試話題問他吃飯了沒,男生點了點頭。隨后陶汪來把上衣拿給小趙,叮囑他好好休息別著涼。當陶汪來準備離開時,小趙怯怯地問:“校長,我可以抱抱您嗎?”陶汪來深深地擁抱小趙:“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高考揭榜時,小趙拿著成績單沖進陶汪來的辦公室:“校長,我成功了!”陶汪來笑著問他:“你那天中午吃飯了嗎?”小趙說:“根本不想吃飯,甚至不想參加下午考試。但是看到您,就想起您天天與我們吃住在一起,就鼓起勇氣請您抱抱我,沒想到一個擁抱給了我那么大的鼓勵。”
陶汪來一直鼓勵、要求教職工陪學生走好高中這一段路。今年高三學生的畢業典禮上,陶汪來對畢業生說:“孩子們,出發吧!不管坦途還是囧境,不管年輕還是老了,請不要忘了回家的路。我是母校校長陶汪來,那個永遠在路邊為你鼓掌的人。”
(陶汪來,北京市延慶區第一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特級校長、正高級教師。曾榮獲全國優秀基層政協委員、北京市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青年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