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傍晚,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小學畹町校區操場上霓虹閃爍。當校長何學鋒化身充滿童趣的“佩奇爸爸”出現在舞臺上時,全場歡聲雷動——這里正在舉行畹町校區開辦5年來的第一次慶祝晚會,這些學生也是畹町校區的第一屆畢業生。何學鋒深情地凝望著每一張稚嫩的臉龐,思緒一下子回到了20多年前……
新校區不能僅僅“copy不走樣”
1999年,30歲的何學鋒開始擔任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小學校長。閔行實驗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為創辦于1905年的“蒙正學堂”,經過一代又一代校長的努力,鑄造了厚實的歷史傳統。來到這樣一所學校,何學鋒坦言既得到了更廣闊的平臺,又感到壓力很大。“為百年老校尋找新思想、新實踐、新抓手”,這句話成了何學鋒的信念。
隨著閔行實驗小學越辦越好,區教育局給了何學鋒一個“新任務”,讓他利用優質教育資源辦分校。作為一名199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何學鋒勇挑重擔,決心與這所百年老校一起,在“優質教育均衡化”的道路上重新出發。
2004年,何學鋒接受了開辦“春城分校”的任務,同時需要接收一所才開辦兩年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小學部。最開始接到任務時,何學鋒和同事的心情是“歡欣鼓舞”,覺得可以用更大的空間去施展自己的教育理想。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們“當頭一棒”——學生家長不同意加入閔行實驗小學,有的家長甚至在小區的會場內拉起了橫幅。
閔行實驗小學是一所名校,為什么會遭到家長的反對?“你們辦得好不好,我們哪里知道?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又不是沒有!”學生家長的回答讓何學鋒陷入沉思,他深刻地體會到:一所新的學校要得到認可乃至樹立品牌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同時,何學鋒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好,不能砸了閔行實驗小學的牌子。”
何學鋒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不用分校的名字”,他認為分校總給人差異化的感覺。“不用分校,用校區!”何學鋒決定,“兩所學校都是閔行實驗小學,老學校叫‘莘松校區’,新學校叫‘春城校區’”。
平等的名字不是“表面文章”,何學鋒在保證兩所學校的教育均衡方面沒少下功夫。他從老校區抽調大量教師去新校區任教,將優秀的理念、文化、規范進行傳遞。然而現實的問題是:兩個校區之間有一定距離,交通不夠便利,當時也幾乎沒人有私家車。為了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何學鋒特意去企業借了一輛面包車,每天負責教師的接送工作。“每個年級、每個學科組都要有‘老教師’把關,教師之間的言傳身教往往比自上而下的培訓更有成效。”何學鋒說。
2008年,閔行區春申景城小區建成后,區教育局又給何學鋒布置了“新任務”,讓他繼續開辦閔行實驗小學的“景城校區”。與幾年前的歡欣鼓舞不同,何學鋒此時剛剛把春城校區帶上正軌,學校的管理班子都想“喘口氣”……何學鋒原本想推掉這項任務。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人民需要的時候怎么能退后呢?何學鋒頂著壓力,還是毅然承擔起創辦第三個校區的重任。
追求創新和品位的何學鋒不想把景城校區做成春城校區的翻版,他根據對學校整體發展的思考,將景城校區定位為“小規模、高品質、強特色”的精致型校區。“學校是從一年級開始的,最早只有4個班,可以做得精致一些。”何學鋒說道。
“新校區不應該成為老校區的翻版,不能僅僅做到‘copy不走樣’。”說起辦學特色,何學鋒認為教師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新校區也不會滿足于成為老校區的“復制品”。
要把創造還給教師,要讓新校區反哺滋養老校區——帶著這樣的創新理念,僅僅一年時間,景城校區的辦學質量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
隨著學校的口碑越來越好,春城校區的學生已經遠遠超過所能容納的上限,何學鋒后來不得不向對面的中學借了一棟樓,然而即使“有借無還”仍然是杯水車薪。2014年,“奧運寶寶”到了入學年齡,區教育局考慮重新劃分春城校區的學區范圍,但是早已認可閔行實驗小學辦學品質的學生家長怎么可能答應——“只去實驗小學上學”成了他們的最大要求。
既然重新劃分學區行不通,那么開辦閔行實驗小學的第四個校區“畹町校區”就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
與以往開辦新校區的背景不同,畹町校區原本有一所小學,這次要做的是將春城校區的一部分學生分流到新校區。不出意外,“分流”的決定又一次遭到了學生家長的反對,他們不信任新校區的教育質量,甚至有人將其比作“老湯兌了水”。
何學鋒零距離貼近家長,傾聽他們的訴求,根據有關文件精神制訂入學分流方案。在他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家長終于半信半疑地接受了分流方案,但仍然提出一個幾乎不近人情的要求:“新校區都要把莘松校區、春城校區、景城校區的老師調動過來,何校長也要把辦公地點搬過來!”
無奈之下,何學鋒只好搬家,“坐鎮”新開辦的畹町校區。其實,在何學鋒心里,4個校區是同等重要的,他一直追求的就是各個校區的均衡發展。“每個校區都要保證質量,這樣才對得起信任我們的學生家長。”何學鋒斬釘截鐵地說。幾年來,4個校區的教師流動比例達到15%,教師流動成了閔行實驗小學的特點,何學鋒甚至在新教師簽訂合同時還額外增加了一個補充條款——閔行實驗小學的教師必須同意去任何校區工作。
莘松校區、春城校區、景城校區、畹町校區——“一校四區”的規模可謂“航空母艦”級別,“艦長”何學鋒身上的擔子也更加重了。“都是我們學區里的孩子,一個也不能落下。”在管理團隊會議上,這句樸實的話語體現了何學鋒的擔當。作為新時代的共產黨員,何學鋒對自身使命有著清晰的認識,他深知“為人民辦教育”“辦家門口的好學校”就是他的使命。
激活每個教師的發展自覺
在開辦春城校區之前,只有一處校區的閔行實驗小學教師人數不足100人,隨著不斷擴大規模,如今4個校區教師數量總和已經超過500人——建設教師團隊已經成為何學鋒工作的重心所在。
學校每年有幾十名新教師入職,何學鋒要求“嚴格把關”,他每年都會親自面試。何學鋒介紹,學校會成立專業的聽課小組,每個成員獨立發表意見,最后學校綜合確定入職人員。“專業的事情由專業的聽課小組負責,但我還是要觀察應聘教師的氣質、狀態、精神面貌等方面。”在何學鋒看來,高標準、嚴要求可以保證新教師的起點。他甚至要求聽課小組成員簽字,對自己的評判意見長期負責。“我會跟他們‘倒算賬’,如果新教師的發展不理想,他們的‘考官’也是有責任的。”何學鋒笑著說。
如何讓老教師帶動新教師不斷成長?何學鋒制定了以學科為單位的“學科主任責任制”。對于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學校實行“5+1”制度,即每個學科一個責任人,每個校區的每個年級都設一個教研組長,這就是該學科的核心團隊。對于其他學科,則是“4+1”制度,即每個學科一個責任人,每個校區各設一個主管,共同提升該學科的教研質量。
何學鋒非常重視教研質量,希望教師在教研過程中可以實實在在地收獲成長。“新教師參加教研會出現‘跟不上’的情況,這樣往往收獲不大,甚至讓教研淪為‘走過場’。”對于這種現象何學鋒深表擔憂。于是,他提出“前移后續”的教研方式:“前移”指正式研究之前進行的相關性、預備性、鋪墊性研究,“后續”指正式研究之后進行的延伸性、拓展性、提升性研究。“既有‘前移’又有‘后續’,構成一個螺旋向上的回路,形成一種連續性的事件,從而確保教師專業知識擴充和專業能力提升。”何學鋒介紹。
這樣的教研模式會受到教師歡迎嗎?一名教師告訴記者:“累是累點,但是愿意參加,因為有許多收獲。”何學鋒也表示,“有收獲就會有動力”。何學鋒尤其重視教師的隨筆,提出“隨筆必寫”“隨筆必看”“隨筆必復”的要求,“只有收到回復,教師才會認真對待隨筆,才會有切實的提高”。
何學鋒還成立項目團隊,組織各學科和班主任的“高級研修班”,給教師提供更多的發展平臺。參加了第二期“高級研修班”的教師徐亞介紹,他之前讀過許多教育學專著,但通常是一知半解,參加研修班后通過同伴分享和導師點評才豁然開朗。“沒有實踐的研究是空中樓閣。在開展班級活動的過程中,我不斷總結和提煉有效做法,順利完成了我教育人生的第一個區級課題。研修班的學習讓我始終將研究與實踐結合在一起,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徐亞說道。
除了關心教師的專業成長,何學鋒同樣關注教師的情趣、心態、品德、愛好等方面,他一直強調要激活每個教師持久的發展自覺,“要讓每個教師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注,要讓每個教師實現真實的學習和成長,要讓每個教師獲得發展性的評價和激勵”。
通向優質均衡之路
閔行實驗小學的4個校區應該如何發展?何學鋒提到最多的兩個詞就是“均衡”和“特色”——通過頂層設計和教師團隊建設等方面的一系列做法達到“均衡”,而“特色”的關鍵在于課程建設。
2008年景城校區開辦以來,何學鋒便在思考如何打造校區特色。“景城校區最初的教育突破口是‘英語’,開展了多年的英語文化體驗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研究,不斷提升學生的對外交流能力。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只關注語言能力遠遠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的需求。”何學鋒介紹,“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學生還需要去了解文化差別,認識自我;還需要去接納他人,求同存異;還需要去交往合作,交融共存……在這種認識下,我們開展了以‘理解·包容·共生’為核心理念的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探索,讓學生在多元文化視野下進一步領悟、融入本土文化,進一步提升對國際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走向世界”課程是景城校區課程體系的“支柱”,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教學內容分層遞進式地安排在一至五年級中,探究目標分別是:“我們的家鄉”“走進中國”“走進亞洲”“走進歐洲”“我們共同的世界”。景城校區教師張晶介紹:“一年級學生需要認識上海的城市精神、地標建筑,知道上海的代表景點、歷史名人、傳統美食等;到了二年級,學生要知曉中國在世界版圖上的地理位置、領土范圍、歷史變遷等內容,拓展視野,了解中國的淵源文化;隨著進一步了解亞洲、歐洲、非洲等地區的基本概況,五年級學生最終會在教師引導下樹立‘地球村’的概念和全球意識。”
一周僅一個課時的安排難以滿足學生需求,何學鋒進一步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相關內容。除了有融合優勢的英語學科,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也都在有計劃、分年段地向學生介紹國內外的著名歌曲、舞蹈、體育等,讓學生了解這些內容的文化背景,進而培養學生的國際化交流能力。
莘松校區是閔行實驗小學的老校區,原本就有重視閱讀的傳統,何學鋒進一步將其整合為“兒童閱讀”課程。何學鋒介紹,課程分為3個階段推進:第一階段是“興趣導向的隨機性閱讀”,第二階段是“主題導向的半計劃閱讀”,第三階段是“自主導向的全計劃閱讀”。學校還會利用豐富的資源開展“閱讀+”活動——“閱讀可以與繪本、親子、電影、旅游、美食、游戲等結合,形成‘閱讀圖譜’,體現有興趣、有方法、有品位的閱讀。”何學鋒說。此外,春城校區的“教育戲劇”課程、畹町校區的“SAP(科學、美術、體育)課程”也都是何學鋒經過詳細的考察,根據各個校區的特色反復揣摩、反復實踐探索后推廣實施的。
“各個校區之間應該是‘同而自主’的關系,在擁有共同的文化底色、規范標準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開發符合學校文化、學生需求的特色課程。”何學鋒解讀他的課程理念時說道,“我們不僅要‘均衡’更要‘優質均衡’,從某種層面而言,‘特色發展’正是通向‘優質均衡’的重要道路”。
(何學鋒,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小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正高級教師,上海市第十次黨代會代表。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先進工作者、教育部“優秀小學校長”、中國長三角最具影響力校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