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但由于以往的評價體系、培養方向等因素,我國本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往往面臨著“重科研輕教學”、不適應當前人才培養需求、教師人才隊伍不健全等問題。
作為誕生于改革開放前沿的“特區大學、實驗大學、窗口大學”,近年來,深圳大學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和機制體制改革,較好地處理了教學和科研兩者之間的關系,讓教師將本科教育從自我要求的“良心活”變成從心出發的“內心活”,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文化引領實現心態轉變
“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實際上承載著來自學生、家長和國家的三重期望。而老師對學生的愛,最好的體現方式,就是上好一門課。”深圳大學機電與控制工程學院教授程蓉說。2020年12月28日,程蓉教授在全校師生的注目和敬意下,領取了深圳大學本科教學最高榮譽獎——“校長教學獎”。
通過全校師生的參與投票,對本科教學中取得突出成就、作出卓越貢獻的優秀教師進行獎勵,這正是深圳大學“重教”文化氛圍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在校生的數量幾乎占深圳全部本科高校在校生的一半,承載著為先行示范區培養人才的任務,教書育人無疑是深大最重要的使命。但真正要把這件事做好是非常難的。”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說,“比如老師備課的用心程度,很難有硬性規定,因此激發老師對這項工作發自內心的熱愛是相當重要的。”為此,近年來深圳大學從儀式上、文化上不斷強化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在學校發展中的價值和重要地位,包括對教學和科研的獎勵額度基本持平、教師節對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的同臺獎勵等措施,讓“傳道授業”成為教師們的初心和遵循。
“作為一名教授,其實獎金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評選中勝出,這是對我教學生涯的肯定,給我帶來很大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深圳大學第五屆校長教學獎獲得者、生命與海洋學院教授莫蓓莘欣慰地告訴記者,在這種“重教”文化的氛圍下,近年來,教師們對待本科教學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變化。
“比如慕課剛進校園的時候,學院要開三門課,我去做動員工作,幾乎沒有老師愿意去做,只好我一個人建了兩門課程來完成任務。”莫蓓莘說,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報名開設慕課甚至需要競爭,很多老師還專門向她認真“取經”,學習如何把課程建得更好。更讓她自豪的是,無論是她自身對教學的熱愛和重視,還是學校已經形成的良好師風,都給學子們帶來積極的影響。“我有好幾個學生都對三尺講臺產生了興趣和抱負,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
另一個重要舉措則是由院士開設本科通識課程,帶頭去給本科生上課,例如中國工程院孟建民院士開設建筑概論,郭仁忠院士開設地理信息系統概論。深圳大學分管本科教學的副校長徐晨說:“很多人說學術大咖應該去教那些博士、博士后,其實不然,反而是低年級的本科生更需要院士來引導他們入門。院士們更有能力在課程的高度、深度和普及性之間自如切換,讓學生對學科和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機制改革扭轉教研關系
“由于評價機制和評價導向的問題,目前各個高校可能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而對于老師來說,如何平衡做科研與做教學的時間,成為老師憑良心去做的事。”李清泉表示,為此有的高校評選出專門的教學型教授,而深大卻并沒有這樣做,“作為教授教學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高水平的科研,可能也沒法更好地去教學生。”為此,深大通過機制、體制的改革和建設,將以往教學與科研兩者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成功扭轉為“教學相長”。
“以往的教學是知識傳授型,但如今的知識迭代非常快,如果你的教學和科研不能很好地聯系起來的話,其實也沒法給學生傳遞最新的知識。”李清泉說,深圳大學努力為本科生創造軟硬件的條件,鼓勵老師帶本科生進實驗室,以實現教研融合,從本科階段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我原來總覺得帶本科生是一件純投入的事情,但通過帶著高年級本科生一起做科研項目,發現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其實很強的,在這種帶學生的過程中,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有時候學生們的討論中會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想法,能夠激發我在科研當中的一些創新。”青年教師齊奕告訴記者,在深大,老師能夠靈活開設創新研究短課,把科研成果帶到教學上去,全校對項目感興趣的學生能夠跨專業選課。老師帶著學生做科研,慢慢地把教學和科研往一個方向去思考和努力,以往“教學是負累”的想法就不存在了。
制度保障打造育人生態
“讓本科教學從‘良心活’到‘內心活’,其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約束機制、激勵機制的設置,來實現制度保障下的自覺,再從制度自覺走向老師的文化自覺和思想自覺,變成內心的真正認同,最終把對教學的重視落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李清泉認為。
教師分類管理與聘期考核中教學工作量的剛性要求、教學事故一票否決制、教學事故與研究生導師招生條件審核掛鉤……一系列嚴格制度的建立,保障了深大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例如教學管理方面,如果教師上課遲到五分鐘,就是三級教學事故;如果教師由于非不可抗的原因沒能來上課,就是二級教學事故,不但取消全年績效,晉升也要暫停一年;如果本科教學過不了關,無論科研做得再好,晉升也將被一票否決。在嚴格的管理之下,近年來深圳大學的教學秩序井然,全學年近43萬課時,也幾乎沒有二級教學事故發生。
深圳大學是全國最早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高校之一,從2015年開始實施,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和喜歡的老師,按照選課學分進行繳費。深圳大學教務部主任袁磊告訴記者:“完全學分制促進教師在教學上的競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造課程特色,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如果教師不重視教學,學生用腳投票,可能很少學生選課,達不到最低選課人數要求,被迫取消開課,這也給了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的壓力。”
除了“硬約束”的一面,“軟支持”的一面也非常重要,深大為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例如青年教師提升計劃,除了學習交流國際先進的教學方法,還設立了導師制,安排本學科中資深的有豐富經驗的老師手把手教授青年老師教學設計、課堂組織和教學效果評估的方法。
(本報記者 黨文婷 嚴圣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