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上午,沿著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的鄉間小路走到盡頭,半環形的建筑工地映入眼簾,這是中建五局安徽公司承建的合肥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以下簡稱“聚變堆項目”)。
這片14萬平方米的建筑工地,承載著國家科學的夢想和榮光,也牽起數百名年輕工友的期待與鄉愁。
“每桌坐8人,八菜一湯,飲料無限量供應,工人生活區加裝了無線網,我給家人打視頻電話拜了年!”提起這里的生活條件,28歲的鋼筋工張成軍很是滿意。
他來自哈爾濱,上次回家過年還是2018年,現在孩子跟著愛人在河南的岳母家居住。2月5日,記者第一次到訪時,他正戴著手套,穿行在一片鋼筋叢中,用鐵絲把鋼筋綁扎固定。
據他介紹,最粗的鋼筋直徑在3厘米左右,長的有10多米,1米多長的鋼筋有10多斤。“工作量大的話,幾人一起合作,一天給兩噸左右的鋼筋‘包扎’。”
他感慨:“過年期間算上加班費,平均每天收入1000多元,食堂飯菜也不重樣,真好!”
“剛來的時候,咱也不懂啥是‘核聚變’,上網一查,說是和國家科技相關,是個偉大的計劃,各級領導也來調研過建設進度。”張成軍說,這讓他感受到了使命感,要努力把工地上的活兒干好。
核聚變被視作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被譽為“國之重器”的合肥聚變堆項目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建設內容之一。2020年,在合肥,由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攝氏度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
未來,眼前這片工地將托舉起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超導磁體研究系統和主機及偏濾器研究系統,為我國開展聚變堆核心部件研發和建設提供強大技術支持。
目前,項目一期主體工程完工,正進行室內裝飾裝修和外立面幕墻施工,二期已進入鋼結構全面施工階段,預計今年9月竣工。為確保工程按期交付,同時響應“就地過年”倡議,這個春節,項目部全員就地過年。
24歲的項目施工員張源是內蒙古赤峰人,去年12月來到項目,每天上午7點準時到崗,從事鋼筋、木工等工種。他到合肥務工3年,今年頭一次過年不回家。“過年時肯定想家,有時間就給家里打個電話,有時父母也會主動打過來。”他說。
在項目上,和張源一樣的施工人員有200多人,還有34名管理人員與他們并肩作戰。這些天,中建五局安徽公司聚變堆項目黨支部書記徐輝一直在食堂幫忙。“管理人員臨時充當服務員,把一道道‘硬菜’送上餐桌,同時提前制訂后勤保障預案,讓這個春節更有年味。”
28歲的項目生產經理王旭東皮膚黝黑、粗糙,他和記者聊天時,言語中充滿自豪:“干工程就是一種挑戰,項目很艱苦,但我們干出來了,這就是成就感!”
壓力不僅來源于工期緊,他們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一期建筑物結構形式新穎,比如四號樓,每隔6米有一個弧度造型,這對測量放線要求高,定位必須精準,有一點偏差,鋼柱就吊不進去。一個柱子不對,一排就有偏差。”王旭東說,科研廠房全部是鋼框架,吊車登高車作業,要做到安全和質量并重。
“此外,我們面臨14萬平方米的交叉作業面,最后施工將集中在六七月的雨季,需要協調30家勞務分包單位的人員配合,這對耐心和責任心是極大的考驗。”他告訴記者,項目每天開碰頭會,每周開生產例會,通過區域劃分,改良施工、運輸方案,協調各單位、各工種全時段投入戰斗。
王旭東是合肥人,從小到大對“中科大”“科學島”等詞語耳熟能詳。他說:“在職業生涯中能參與這樣為數不多的高端科學實驗建筑項目,很光榮!”
王旭東家距離項目只有半小時車程,除夕夜他沒有回家,而是陪工友吃年夜飯,和大家一起開展文娛活動。
王旭東的兒子王韓予5歲了,他陪孩子的時間很少。小韓予偶爾去工地和父親團聚時,學會了“人造太陽”這個詞。最讓王旭東感動的是,愛玩樂高玩具的兒子,把自己搭的“作品”命名為“托卡馬克”(俗稱“人造太陽”,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科學裝置——記者注)。
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一個普通家庭和大國重器間的情感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