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實施“1+N專遞課堂”教學教研新模式,合奏區域教育發展“最強音”
2021-02-19 13:59:57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開展,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加快“互聯網+”教育領域的應用創新,推動數字化校園向智慧校園升級。2020年,雙灤區以硬件設備全覆蓋為基礎整合送教走教和空中課堂,實施“1+N專遞課堂”教學教研新模式,鋪設了城鄉教育提質共享“高速路”,為城鄉師生提供無縫、高效的教學平臺,以“加、減、乘、除”四部曲合奏新時代區域教育發展“最強音”。

“加”是聚能合力,提質增效。“1+N專遞課堂”重心在“+”上,即以共享優質資源理念為引領,在名師錄播課、教師輪崗交流、音美教師走教和送教下鄉的基礎上,將“互聯網+”技術應用與優質師資深度融合,利用“錄播室全覆蓋+變學校名師為系統名師”的改革經驗,搭建起教育資源線上共享機制。全區四個鄉鎮“聯姻”城區名校,逐步形成了“強校+弱校”“一校+多校”的新模式,構建了四大片區由名校名師牽頭的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每個片區按學科組建精準幫扶小組——“名師領銜+城鄉學校同學科教師”研修團隊,實施“名師在城區學校教學+鄉村教師在當地助教”的教學教研形式,實現網上同步備課、上課、教研、觀摩、研討等,提高了教師線上線下觀摩學習和互動交流的頻率,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及信息素養,真正實現優質資源最大限度實時共享。

“減”是簡化易化,減負降本。“1+N專遞課堂”是以網絡為支點,在師資既定的前提下,以最省時省力的杠桿撬動城鄉教育同步提升。教研活動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減輕了集聚教師的時間成本和交通負擔,既解決了線下教研活動教師交通不便、教學點教師少需要調配其他教師等問題,又讓教師輕裝上陣,把主要精力放在教研本身,便于加大“送教”的力度、密度與頻次,提高教研活動效益。同時也激發了鄉村教師自覺運用信息技術資源進行個人學習、專業成長的動力。經過一年的探索,全區各中小學共享同一中心——實驗中學信息化中心,共用同一平臺——區域智慧網絡視訊平臺,打破了學段、區域限制,全部實現互聯互通,在資源選擇和教研路徑選擇上做到簡化和易化,確保學校充分享用優質網絡教育資源紅利。“減”字訣優化了資源、時間、精力的分配,真正實現了優質資源高效、快捷、共享。

“乘”是深度融合,高效聯動。一是智慧教育“硬件”與“軟環境”深度融合。雙灤區以硬件布局為著力點,積極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精品錄播室和簡易錄播室城鄉全覆蓋并逐步更新升級。目前完全小學及城區學校達千兆,教學點達百兆,安裝了MCU視頻互動系統,達到了多點互聯互通,為全域提供覆蓋教、學、考、評、研、管全過程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在此基礎上,大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全力推動教育信息化2.0行動。

二是“動態送教”與“靜態送教”深度融合。自2014年起。雙灤區全面實施“走教制”,依靠內部挖潛整合師資,以送教、跟崗、互換等方式實行“人動資源動”的動態管理,將教師由“學校人”變成“系統人”,實現城鄉學校良性互動。“1+N專遞課堂”沿用“教師共同體”和劃片結隊幫扶理念,將“名師課堂”“精準幫扶”與線上教育相融合,實現“人靜資源動”,既緊扣城鄉教學實際將名校名師課程資源精準推送到鄉村學校,覆蓋義務教育所有學科,又做到了推送頻率高、效益最大化。

三是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打通教育“最后一公里”。“一校帶多校、一校帶多點”的組織模式,使邊遠地區上不齊課、上不好課的鄉村學校與擁有相對豐富教育資源的城市中心學校同上一節課、共享一優師。在同步課堂上,師生、生生異地互動交流,空間的壁壘被打破,鄉村學校學生不僅有名師的指導,還在與城區學生的互動中碰撞思維的火花,在同伴互動中得到啟發和成長。

“除”是觀念革新,思維轉變。我們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推進教學改革,樹立全員應用先進教育教學手段的意識,引導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校發展、師生成長賦能。各學校要根據師生的實際需求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學改革要有的放矢,避免走過場、“為用而用”。“1+N專遞課堂”有效緩解了鄉村中小學校師資不足、資源不足、課程開設不齊等問題,成為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平臺和教師專業成長的舞臺。

(作者單位系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教體局)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