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互聯網+教育”交上合格答卷
2020-12-14 13:50:20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近日,由中央電教館、科大訊飛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智能教育發展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會議上正式發布了《2020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中央電教館領導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的20多位知名教育信息化專家和200多名參會人員共同見證了藍皮書的發布。智能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聯網+”加速推進教育變革與創新,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未來教育如何發展?本報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陳麗教授、西北師范大學郭紹青教授、科大訊飛輪值總裁吳曉如博士等信息化領域相關專家就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探討與分享。

后疫情時代,“互聯網+教育”交上合格答卷

問: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一次“史無前例、世無前例”的最大規模在線教育。教育部啟動“停課不停學”,整個教育領域被迫體驗“互聯網+教育”,居家個性化學習成為新的學習方式。這次疫情期間,以信息化有效支撐了近3億師生的在線教學,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后疫情時代,“互聯網+教育”將如何發展?

陳麗:疫情期間組織的在線教學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個性化學習,這是特殊情況下的權宜之計,也是教育變革的必然趨勢。在全民終身學習作為生活方式的時代,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互聯網+教育”成為了我們的必然選擇。“互聯網+教育”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解決現在教育問題的途徑、推動教育資源共享的途徑、解決教育鴻溝和教育個性化難題的途徑,同時給我們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未來,人類社會也正從物理空間和社會關系空間支撐的教育體系,變成物理空間、社會管理平臺和信息空間支撐的教育體系,這也將為我們破解教育矛盾提供新的可能。

郭紹青:“互聯網+教育”的理念在于如何把班級教學、教師教學、在線教學融為一體,形成虛實融合的教學新模式,這個發展方向是一定會走下去的,未來居家學習也將成為常態。在線教學不等同于課堂搬家,不是讓教師把功夫放在如何講得更好上,而是要放在讓學生能夠“動”起來、思維運轉起來。保證學生學習質量與學習效果評價的根本在于在線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要考慮活動目標設計、活動過程設計、組織方式設計、任務分工、學習資源、評價設計六個方面。未來,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條件下的技術資源支持我們的教與學,來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吳曉如:在疫情的助推下,“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混合教學模式也將成為常態,線上教學不僅是形式上的創新,更要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只有當學生擁有了個性自主學習能力、掌握了網絡在線學習方式,才能終身受益。我們在實踐中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助力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升級,創新性地推出了“在線教學7步法”——進門測、新授課、互動測、出門測、AI作業、1對N答疑、可視化報告,實現了課前導學、課中互動、課后自主的完整教學閉環,有效支撐全國范圍內21個省份,6500多所學校,累計服務師生超過1500萬人,保障各校線上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提升教學質量。

人工智能怎樣助力教學模式變革

問:互聯網推動教育變革的實踐在中國已經全面萌芽,在線教育推動了教育改革多個方面的實踐創新,在當今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您認為人工智能又將如何助力教學模式變革,實現規模化的因材施教?

陳麗:現在正處于教育變革的關鍵點,如果繼續沿用舊理念、舊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生適應未來信息時代的機會就會被剝奪,所以變革是我們順應時代必須做出的共同抉擇。當今階段需要探索如何構建新的教育體系,這需要在原來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和實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過程監控、精準診斷和個性化指導。下一階段應該重點推動教學方式變革、供給方式變革、組織方式變革及管理模式變革,來滿足學習者新時代日益增長的對于優質、靈活、個性化、終身學習的需求,大力推進規模化的因材施教。

郭紹青:工業社會實行的是班級授課制,批量性生產人才,而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它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與班級授課制下“一個模子”鑄造人才截然不同。人工智能進入教育領域,推動了智能系統和工具的開發與供給,并引發實體學校動態走班制度的建立,實體學校與網絡學習空間相融合的動態學習組織發展,將使教師實施規模個性化教學成為現實。但我們要看到因材施教中“材”的特性,“材”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關注學生的獨特化、個性化的同時,也應該思考整個學校、社會形態和學習環境的根本變化,強調學校、教師的獨特化、個性化,只有這樣才能使規模化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吳曉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升教育質量、優化教學效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了教師的精準教和學生的個性化學。我們在過去兩年,跟蹤了95所學校、735個班級、3.5萬名學生的學習記錄,分析發現在應用人工智能自動診斷與智能推送后,學生學習單知識點的練習量下降近50%,課后作業時間下降32%,學習焦慮情緒下降約20%,而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近30%。聚焦教與學的需要,我們利用“智能+”的思維方式,以“智能化教學環境升級”為抓手,構建“云—臺—端”整體架構,部署和應用智慧課堂的信息化、智能化教學環境,依托智能化的教學和學習服務平臺,提供資源服務、互動服務、多元評價服務、作業服務和教學工具等,實現對全場景學業數據進行采集和精準分析,增進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學習意識,增強課堂互動交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使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落地應用。

智能化時代的教育生態怎么形成

問: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在線教育、智能教育、終身教育、跨文化教育正在形成新的發展趨勢,您對未來教育生態發展有哪些新的期待?

陳麗:當前,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時代,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成為人類教育改革的重要創新力量和推動力,不僅能夠使得原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得以改進,服務更大范圍、更多的人,還可以讓我們探索、生成、傳播、培養這個時代的特有的知識,提供前所未有的功能。未來,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也正在跟教育深度融合,逐步實現教育的服務模式、組織模式、教學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它有可能產生新的業態,甚至推動教育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變革,進而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未來教育變革也將在學習資源多樣化、建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各類數據融通共享、構建新型教育組織、創建新型培養模式、倡導消費驅動的教育服務、教育產業鏈相關參與方、建立開放協作機制、構建完整的教育質量保障制度等方面協同推動。

郭紹青: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推動社會轉型,從后工業社會向智慧社會轉型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知識型、復合型、智慧型的人才,能夠體現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相融合從事社會工作的勞動者的新需要,這是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給教育提出的人才培養的新命題。這就要迅速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把握住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牽引教育創新變革發展,拉動教育構建智慧社會教育新生態。未來教育將走向人機協同、人機融合的智慧教育的趨勢已經達成共識,未來也將呈現智能學習資源聚合服務新生態、教育智力資源服務新生態和泛在與終身學習新生態。

吳曉如:人機結合的教育將是未來教育的普遍形態,人工智能、大數據、知識圖譜等新技術的出現,可以為我們構建一個教育的超腦,它實際上不是一個靜態的系統,在基礎教育中,它可以通過支撐最重要的兩個環節:一個是課堂,一個是課后的自主學習。通過支撐這兩個重點環節來不斷得到教與學過程中的數據,反過來這個數據又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地迭代教育超腦,來更好地支撐的學習。所以,教育超腦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持續進化的人工智能系統,教育也將借助于信息技術形成多主體共同參與、線上線下有機融合、課內課外一體化的教育服務新形態,讓科技服務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發展。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