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教育廳起草了《山東省普通中小學規范辦學十五條規定》,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規定》中提到的教師對書面作業全批全改等作業管理規定,在網上引起了廣泛討論。對此,有關專家認為,“作業之痛”背后的深層原因在于當下對學業的評價權力過于集中,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在“以分數為重”這個單一標準下,家長和老師都處在相對被動的位置。
許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會控制不住情緒發火,有家長認為老師布置作業給自己帶來了一定的負擔。但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反對參與到孩子的作業中。有家長認為檢查孩子作業的過程,也是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
“教師對書面作業全批全改”在實施過程中,監督的主體是家長,當與孩子考高分沖突時,家長們就會選擇沉默,因此在操作層面上可能很難實現。想減輕學生的負擔,根本上還是要在評價方式上去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教育廳發文:書面作業全批全改,不布置重復性作業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起草的《山東省普通中小學規范辦學十五條規定》意見征求稿出爐。《規定》第九條特別強調了作業管理,要求學校建立學生作業統籌和公示制度,調控學生作業時間。科學設計作業,不布置重復性和懲罰性作業。教師對書面作業全批全改,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評改作業。
實際上,早在2015年,山東省教育廳出臺了《山東省中小學教學基本規范》,其中專門就“作業”一項做出規定:作業批改要及時、準確,書面作業要全批全改。禁止給學生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學生家長代為批改作業。對學生作業中反映的問題要做歸因分析,有針對性地對每名學生進行指導,加強矯正性教學。
2019年,濟南市教育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管理與改革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要求:教師要做到有布置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評、有錯必糾、糾必復批,學校和教師不得要求家長代為批改作業,不將家長的簽字作為評判學生完成作業的依據。
家長反應: 為了作業美觀精致,無奈選擇代筆完成
輔導作業前母慈子孝,輔導作業后雞飛狗跳。采訪中,多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看到孩子出現粗心、字跡不工整、朗讀不準確等問題時,難免控制不住情緒發火。
“雖然教育部門的《意見》中多次提到作業管理問題,但目前家長幫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仍十分普遍。以制作手抄報為例,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的作品更精致美觀,選擇幫孩子代筆完成,而完全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作品,反而得不到展示和獎勵。”一年級學生家長李女士說,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只能主動參與到孩子的作業中,家長也需要掌握畫畫、手工、視頻剪輯、幻燈片制作等多項技能。
也有家長表示,老師布置的朗誦作業,需要以每日打卡、拍攝視頻的形式提交,確實帶來了一定的負擔。
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反對參與到孩子的作業中。“個人覺得家長參與批改作業有好處,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薄弱環節,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一名小學生家長說,孩子在校的時間和老師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家長吳女士則認為,檢查孩子作業的過程,也是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
專家觀點: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家長改作業的現象過去也存在,但現在微信使家長和老師之間溝通更便捷了,也使問題更加突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這個問題反映在升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要求就是更高的分數、更大的作業量,隨之而來的是,作業批改量可能會超出教師的批閱能力。為此一部分家長一開始自愿參與,希望有助于自己孩子考高分,后來就發展到有部分老師把這當成一個習慣方式,使家長參與的范圍逐步擴大,并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梳理近幾年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文件,不難發現“減負”都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儲朝暉認為,這些措施在實施過程中,監督的主體是家長,當與孩子考高分沖突時,家長們就會選擇沉默,因此在操作層面上可能很難實現。
儲朝暉說,想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根本上還是要在評價方式上去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不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用同一標準去排隊,單一的評價標準就會產生惡性競爭,進而增加老師、學生及家長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