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諸多媒體報道了生育水平斷崖式下跌、年輕人不愿意生二胎。一時間,90后成為眾矢之的。
這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從現代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生育水平都不高,大部分低于更替水平以下,甚至有一些國家掉入了超低生育水平陷阱。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跳出超低生育水平陷阱,只能依靠吸引外來勞動力移民來解決出生人口不足的問題,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沖突和社會矛盾。
中國生育水平下降早在二十年前就是一件幾乎可以準確預測的趨勢,但下降如此之快,還是超過了很多專家學者的預測,也超出了社會的整體預期。放眼全球,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在當下,還有相當部分國人停留在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傳統生育文化之中。只能說,在人口自然發展規律之外,中國生育水平下降還有額外的“加速度”。
生育水平下降的“加速度”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但這在2014年全面放開二胎之后影響可忽略。第二個部分是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相對復雜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比如城市化帶來的人口流動、高等教育日漸普及導致初婚年齡后延、現代城市生活增加了養育成本等等。第三個部分則是重點:不利于家庭發展的社會政策。
公共服務跟不上,市場服務用不起,年輕人不生孩子的真正尷尬,是中國現行的社會政策體系不利于家庭發展。不難看到,當下生兒育女的成本幾乎都是由年輕夫婦的小家庭來承擔的,卻難以找到能替90后和00后節約生孩子成本的社會政策。多生孩子帶來的只有讓小家庭更加焦慮的教育、住房等諸多難題。雖然,有一些政策逐漸改變,比如個人所得稅中考慮了養育子女和供養父母的免稅額,試圖利用經濟手段提升對家庭發展的支持,但低額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避免超低生育水平陷阱的關鍵,是構建家庭友好型的社會政策體系。試想如果將包括未成年子女和家中老人計算在內的家庭平均收入作為個稅征收單位,家庭所節約下來的稅額應該會大幅提高,存款增加也將會讓青年人在面對生活成本時更有自行,這就自然會增加青年人的生育意愿。
“十四五”規劃提出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國家戰略,在當下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情況下,家庭友好型的社會政策完全可以合理引導和形成代際之間的雙贏。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是,現代城市里的青年人會工作繁忙無心照料而不愿意生育,更多希望家中父母離開老家支援幫助。因此,可以通過減少稅額、減輕住房成本、為老年人提供大病保險等方式,充分發揮家里老人的余熱來城里解決年輕人養兒的實際困難,也能讓老人不再孤獨終老。將國家戰略與家庭發展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解決“大家”和“小家”的共同難題。
故而,不論是從文化傳統角度,還是從現實生活角度,中國都需要一個家庭友好型的社會政策體系。讓00后有一個愿意生孩子的夢想,讓中國走出超低生育水平陷阱,可以作為家庭友好型社會政策體系的發端,用雙贏的方式化解社會面臨的種種難題,重塑中國人的家庭文化和家庭觀念。
(作者田豐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