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準備的兩份提案都與鄉村振興有關:“關于構建農村集體經濟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以及“關于進一步深化我國種子科技創新工程的建議”。履職3年來,他建言獻策的焦點一直是鄉村振興領域的問題。
今年春節期間,吳德帶領四川農大團隊成員深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攀枝花市米易縣、成都市金堂縣,對不同區域的鄉村振興差異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了解當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情況。如何破解鄉村振興中的人才振興難題?如何建立“鄉村振興”與“種養結合”的長效機制?如何實現農業產業鏈與技術鏈的有機連接和整合?這些都是他研究的著力點。
2018年,吳德在12個縣的37個村莊調研,發現農村普遍存在人才資源匱乏、人才引進和留住困難、人才外流嚴重、人才管理機制滯后、人才教育缺失等問題。“實施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他把調研重點放在鄉村振興中人才振興的問題上。近一年的調研結果令他苦惱,“不少鄉村因為缺乏技術人才,農業規劃不合理,導致產品品質和銷售效益較差,農民積極性受挫,人員流失更加嚴重。”
2019年全國兩會前,吳德委員在雅安市天全縣兩岔村調研時,看到這個以竹產業為特色的村子,在四川農大的扶持下,培養和引進了一批專業人才,吸引了各類人才回鄉創業。這讓他深受啟發。他認為,人才振興可以激活帶旺一個產業。對此,他提出了“關于如何破解鄉村振興中人才振興難題的建議”,并帶到全國兩會。
2020年,吳德用了半個月的時間,選擇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資源配置的典型地區展開調研。他發現成渝地區的農業種植方式和農業生產模式非常相似,但都存在人才流失、資源利用偏低、品牌影響度不夠的問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跨省調研存在困難,他將疫情前采用的實地調研改為問卷調研,覆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周邊12個農業大縣。他還帶領團隊前往重慶,與西南大學的專家合作調研,聯合提出“關于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提案。
2020年兩會結束后,吳德又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地來到涼山州雷波縣、布拖縣等深度貧困縣,一方面調研扶貧方式對當地產業的帶動效益,另一方面了解鄉村振興中農業的發展問題。很多村民向他提到了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今年全國兩會,經過深思熟慮,吳德將原先準備提交的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提案,改為關于構建農村集體經濟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并就此做了研究。
吳德委員說,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自己將繼續當好鄉村振興“代言人”,有針對性地建言獻策,為鄉村振興奉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