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5000余名師生賦能鄉村振興,多位一體漸次展開
2021-01-14 13:33:53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這株油菜根深葉茂,是棵好苗子……”1月5日,小寒節氣,82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來到湖北崇陽縣白霓鎮回頭嶺村11組農戶劉泉源的冬閑油菜田,一邊查看幼苗長勢,一邊介紹“油菜扶貧”。

這是華中農業大學“鄉村振興荊楚行”的一個縮影。自2020年7月該校啟動這項活動以來,400余位教授、5000余名學生在湖北省17個地市州持續開展疫后重振、災后重建,發揮科教優勢賦能荊楚鄉村振興。

上山下鄉,知農愛農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說,農業大學因農而生、強農而榮,知農愛農、強農興農,是農業大學的初心和本分。

自啟動“鄉村振興荊楚行”以來,華中農業大學師生深入農田、廠礦、企業、車間,聚焦科學問題和產業問題,或問診把脈、或深入調研、或精準獻策。新時代師生上山下鄉,“從游”圖景紛呈。

在黃岡、襄陽、恩施,陳煥春院士始終關注著3個問題:非洲豬瘟防控、畜禽優質增效與綠色養殖等新技術。他說:“要想方設法促進湖北省生豬復養,助力畜禽產業提檔升級,讓農戶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甜頭。”

神農架“六種四養”十大產業如何持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帶領10余位教授組團來到神農架林區深入調研。3個月后,該校為神農架和校友牽線當“紅娘”,開展項目推介和合作協議落地實施。

傅廷棟、張啟發、陳煥春、鄧秀新等院士還分別為荊門市推進高油酸油菜、監利縣推進“雙水雙綠”“稻蝦共作”“稻漁種養”、襄陽生豬復養、宜昌市和丹江口市推進柑橘、漢川市推進河蟹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四處奔走。

院士教授前導,師生員工緊隨。2020年7月22日學校“荊楚行”新聞發布會第二天,教授嚴建兵、李斌、宗望遠就來到高橋鎮白水畈蘿卜小鎮、雙溪鎮毛祠村中藥材種植基地調研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狀況并提出破解之策。

彼時,荊楚大地長江洪水過境。該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學生凌志豪選擇投身防汛工作。他組建了華農淼淼防汛隊,前往漢川展開了為期7天的防汛與災后重建工作。他說:“能為‘荊楚行’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覺得特別有意義!”數月以來,有5000余名學生行走在“荊楚行”耕讀路上。

目前,“荊楚行”湖北省內市州縣業已形成全域覆蓋,華中農業大學校屬單位、學科、專業、教師和黨員干部參與全員覆蓋。

真幫真干,互惠共享

“荊楚行,還真行!”隨州市食用菌協會會長許景聞評價說。2020年7月29日,“荊楚行”干部和教授一行10人走進隨州。許景聞得出的結論源于隨州菇農們對學校四代香菇“掌門人”的感念,更源于對新時期“荊楚行”的信心。

“還真行”與“還真幫”“還真干”的作風密不可分。

“我們馬上聯系邊銀丙教授指導生產”“眼下還是要保護好菌種”……2020年8月的一天,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劉石林一邊留下隨州市樂鮮菌業有限公司靳明兵的電話,一邊聯絡教授為他菌棒被淹排憂解難。

“我們就是來幫助解決問題的!”在建始縣,聽聞當地甜柿滯銷,學校工會活動與當地果農搭上線,把甜柿運往武漢,以消費扶貧的方式解了果農們的燃眉之急。

2020年,湖北興建蝦稻共作專業合作社嘗到了“雙水雙綠”種養模式帶來的甜頭。這是近年來顧澤茂教授等在該縣推廣的結果,也是“荊楚行”的主要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荊州市“雙水雙綠”面積254萬畝,其中稻田養蝦251萬畝,小龍蝦產量40.7萬噸,占全國的25%,占全省的47%,位居全省首位。而荊州市下轄的監利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在220萬畝左右,其中“雙水雙綠”面積108萬畝,水產養殖面積100萬畝。

學校有實招、企業有實效、農民有實惠。“荊楚行”以心相交,實現多方互惠共享、可持續發展的初衷。

多位一體,漸次展開

華中農業大學“荊楚行”是一攬子系統工程,它重點圍繞湖北省優勢特色產業展開,聚焦水稻、油菜、柑橘、玉米、漁業、畜牧;它圍繞湖北農業農村發展的“十個突出”要點,重點實施“楚才服務農業產業行動”“科技成果在鄂轉化行動”“疫后重振調研宣講湖北行動”“荊楚‘三農’人才培訓行動”“留鄂就業創業促進行動”等漸次展開。

如何把科教優勢貫穿于“荊楚行”?2020年11月28日,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湖北省推進“荊楚行”研討培訓班上,來自全國109個市州縣(區)農業農村局的111名主要負責同志感受到科教的力量。

潛江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運長說,這次培訓為自己的基層實踐增添了理論支撐,整個產業需要優化這些環節來把它更好地打磨,便于整個產業更好更健康地往下發展。

就在這次培訓班上,“湖北省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揭牌成立,這本身就是“荊楚行”的“五大行動”之一。

理論宣講是“荊楚行”的重要一環。10個地市州、30余場宣講、25名教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活躍在荊楚大地,躬行“鄉村振興宣講服務荊楚行”。

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高翅表示,下一步,學校要更加注重發揮優勢、科學引領,點面結合、精繪荊楚,打好推進鄉村振興的持久戰、攻堅戰,在希望的田野上譜寫新時代的荊楚版“富春山居圖”。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