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校本特色的教育質量觀和教育保障機制,能夠完善我國基礎教育體系
2021-03-16 15:28:00 來源:中國網
1
聽新聞

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推進,各民族國家之間對資源和資本的競爭日趨激烈。由于資本和資源都傾向于流向高素質的勞動力所在地,因此各國紛紛將這樣一種競爭壓力轉化為教育和人才的競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OECD組織推出了主要針對工業化國家的國際學生測評項目(PISA),就閱讀、數學和科學等方面應用知識、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這些國家15歲學生進行測評以監控各國的教育成果并加以比較。該項目自2000年運行以來,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國際學生測評項目,并引領了一股以“注重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質量保障觀。

雖然我國在中小學階段建立了督學、督導體系,也為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保障奠定了制度基礎,但在該體系運作過程中,學校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事實上,學校層面的內部質量保障機制在我國基本上是缺位的。因此,建構校本特色的教育質量觀和教育保障機制,對于完善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保障機制意義深遠。

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等文件精神,2016年成立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基礎教育質量保障之過程指標體系構建—基于教育改進的理念”課題組,旨在通過研究根據全球化與我國基礎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提出以及NSSE設計理念,立足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基礎教育質量保障過程指標體系。

基于對于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并結合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具體情境,課題組提出了由學校教育基本狀態(橫向)、學校教育主要環節和過程(縱向)以及學生學習投入(基本單元)兩個層次、三個維度、系統性的教育過程指標體系。

“課堂學習”部分

對“課堂學習”的定義應分為小學、初中和高中三種不同的定義,定義標準即是否屬于國家統一的教學大綱里的科目,及是否需要參加升學考試和學業水平考試。

“非課堂學習”部分

指的是不屬于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里的科目,也無法通過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得以檢查的,卻又符合教育科學和社會共識中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要求的具體內容。在核心素養體系中,這些內容表現為“身心健康”二級指標下的“珍愛生命”“健全人格”“適度發展”三個三級指標,以及“社會參與”一級指標所包含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實踐創新”等四個三級指標。

“日常生活”部分

在學習生涯中,學生在每一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身處于這一社區之內,尤其是對住校學生而言,會達到一周7天之內有大約5天的時間是在學校生活中度過的,因此,在校日常生活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非課堂學習的投入行為和學習成果而言,其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考察的實質即對學生的“社區融入”的情況進行考察。社區融入指的是學生能否有效地適應在校日常生活,即是否會在學校生活中受到偏見、排斥或是被邊緣化,以及是否會對學校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問題,分為社會適應、文化適應兩個層次。社會適應主要是從個體層面上,考察學生在校日常生活的期間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分為了自我適應、行為適應、人際適應和環境適應四個方面,分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進行。

“學生投入”部分

學生在課堂學習、非課堂學習中的認知、情感、行為投入的表現。主要考察的是各類事件對學生學習投入行為的影響,也即學生與學校中的各社會角色之間互動關系的狀態和行動表現,是積極地促進了還是消極地耗竭了學生的投入行為。

“學校支持”部分

體現為學校對學生學習性投入的影響力。一方面指的是學校在學生的課堂學習、非課堂學習和日常生活(即幫助學生融入到學校社區的過程)中提供了怎樣的項目,這些項目可被理解為課程、課外活動等,而對此的評估標準則參照項目質量部分的論述;另一方面,考慮到基礎教育中的學生并不完全具備成熟的心智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所以,不能過高地期望一切事情全由學生自主處理,而教師應該發揮其引導作用,即以一種合適的、學生愿意接受的方式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各類事情中。

(作者:于海峰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 課題批準號1607060001B)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