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挽救一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兒,昨日,21歲的武漢大學大三學生小李,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成功捐獻了215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生命的種子”被工作人員帶回華東地區,回輸到患兒體內。小李也成為我省首位00后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小伙毫不猶豫答應捐獻
“之所以會參與造血干細胞捐獻行動,是因為2018年的那個特殊的成人禮。”昨日,小李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是山東人,18歲那年來武漢上大學,在武漢第一次參與無償獻血并加入中華骨髓庫。
“有一份力就發一道光,捐獻造血干細胞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我當時就想著,如果將來有機會捐獻,那一定是人生獨一無二的經歷,以后回想起來肯定十分自豪。”小李談及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初衷,如此表示。
去年12月,小李接到湖北省紅十字會骨髓庫的工作人員的電話,工作人員表示,他與一名華東地區的10歲白血病患兒初配成功,問他是否同意捐獻造血干細胞。小李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這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并且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一定要捐獻。非親緣人群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率微乎其微,很多入庫志愿者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這個機會,我感到非常幸運。” 小李告訴極目新聞記者。
隨后他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老家的父母,一開始,父母還不同意他捐獻。但小李十分堅決,反復勸說后,父母終于同意了。
患兒家屬手寫書信感恩
在接下來的1個多月時間里,小李積極配合工作人員,完成了高分辨血樣檢測、健康體檢、制定采集計劃等各個流程。然而,就在安排捐獻采集的時候,患者卻因病情惡化,不具備移植的條件,捐獻暫緩。
3月上旬,等小李再次接到捐獻通知之時,距離他的檢測結果已超1個月,所以他必須再進行一次身體檢查。3月21日,二次體檢合格后的小李,在湖北省紅十字會骨髓庫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我省定點采集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從3月22日開始,醫生連續幾天為他注射動員劑,進行捐獻前的準備。昨日,小李成功捐獻了215毫升造血干細胞的混懸液。他也成為全國第11027例、湖北省第45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是湖北省首位00后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當天,工作人員也帶來一封患兒家屬手寫的感謝信,信中患兒家屬深情寫道:“是您讓我們孩子的生命之火重新燃燒,給予她第二次生命,謝謝您!祝您好人一生平安!”小李看后十分感動,他也托工作人員送去自己的回信,信上囑咐道:“小妹妹,哥哥只是盡一點微薄之力來幫助你……聽父母和醫生的話,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你一定可以戰勝病魔!哥哥想跟你做個約定,長大后一定要做個善良的人,愛自己和父母,也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永遠健康,永遠快樂!”
90后志愿者師兄來送祝福
昨日,涉外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李龍俊,也專程前來看望小李。今年30歲的李龍俊,2015年在武漢大學讀研究生時,義捐造血干細胞,給一名罹患白血病的美國華裔青年帶去生的希望。如今,他已博士畢業,成為一名大學老師。李龍俊為00后學弟小李送上祝福:“你在人生道德的‘考場’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祝福你今后繼續努力加油,成功考上研究生,實現夢想。也希望你更多地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奉獻青春力量。”
武漢市中心醫院血液科主任王紅祥介紹,目前,造血干細胞捐獻的采集方式是從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細胞,不是傳統觀念中“采集骨髓”,是一種安全、科學的方法,無損志愿捐獻者的個人健康,也希望有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