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迎來2021年度首個外地研學團,讓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入認知
2021-04-08 14:48:01 來源:長江日報
1
聽新聞

4月1日,武漢迎來2021年度首個外地研學團。孝感市實驗小學600名同學前往中國建筑科技館開展研學實踐。該館是國內首家以建筑科技為主題的展館,由該團承接方“武漢學知”精心設計,這次活動將重點放在古代建筑展廳和“兩山”醫院建設紀實展覽廳。

活動當天,同學們首先來到古代建筑展廳,世界最古老的木構建筑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等中國古建筑,被一一復刻展示,吸引同學駐足觀看。

展館內陳列的建筑展品頗多,但不論是木構塔樓還是皇家閣樓,都應用了榫卯這一傳統悠久的結構形式。牌坊的橫額與立柱的連接,靠的是榫卯,而木建筑的梁柱體系,更是榫卯技術的集大成者。

“榫卯是我國古代建筑技藝,最早可追溯到大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時期。具體來說,凸為榫,凹為卯,凹凸咬合,起連接作用。”建筑館的老師介紹。

同學們驚訝地發現,屹立千年不倒的應縣木塔高達67.31米,全塔榫卯結構咬合,沒用一顆釘子。榫卯結構的作用為何如此之大?優點有哪些?還有哪些代表性建筑?參觀結束,建筑館老師帶來一場講座,將以上問題一一解析,解開了同學們的困惑。

老師還給同學現場分發魯班鎖,讓他們動手拆卸又重新組合、拼裝。魯班鎖是榫卯結構的代表之一。“有點難,但是很好玩!”五年級學生吳雨澤表示。他很驚訝,古人竟然這么聰明。

如果說在古建筑展廳,同學們感受到的是傳統建筑技藝的魅力,而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紀實展覽廳,他們重溫了“兩山”醫院的建設奇跡,感受到了“中國速度”背后的團結與守望相助。

按滿紅手印的請戰書、寫滿祝福語的防護服、沾滿泥土的安全帽……現場展品大都來自抗疫一線,高度還原彼時全國人民共克時艱的場面,近距離地感受這些,同學們心潮澎湃。

同學們用手機拍了不少抗疫英雄的照片。他們得知,當時醫院建設工期極短,難度極大,每一步施工計劃精確到小時乃至分鐘,24小時晝夜不停施工,建設者常常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所有人一起努力才打贏了這場仗,我們要向他們說一聲謝謝。”這是同學們參觀后共同的心聲。

學校校長說:“希望孩子們能在國際視野中理解家國情懷的深刻內涵,既胸懷祖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入認知,又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