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礎學科的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該如何應對?
2021-04-09 14:28:34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我一直對大數據非常感興趣,看到很多學校新增了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想知道不同學校的該專業在誕生背景和專業學習方面有什么區別?”這是高中生小吳的訴求。

“因為工作原因,我了解到當今養老領域人才緊缺,近幾年普通高校出現了老年學本科專業,不知跟高職院校的老年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有何不同?”這是學生家長李女士的困惑。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引發學生和家長熱議。在這份備受矚目的名單中,不僅有大數據管理與應用、人工智能等看上去“高大上”的專業,還有老年學、食品營養與健康等聽起來“接地氣”的專業。

事實上,近年來很多新的本科專業相繼落地招生。這些專業有著怎樣的誕生背景?培養方向是什么?畢業生就業前景如何?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多所高校進行了深入調查。

乘勢而上:服務國家及地方戰略

當今是風起“云”涌的大數據、云計算時代,可以說,數據開發能力就是在全球范圍加速企業創新、引領社會變革的利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是我國正在實施的國家大數據戰略。

在新增專業名單上,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作為新興專業,已被納入高校重點專業內涵建設,北京郵電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湖南工程學院等多所高校開設了此專業。不過,即便是有相同的專業名稱,在不同院校也有其獨特的誕生背景及培養方案。

以天津體育學院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為例,其誕生就頗具“體育”特色。天津體育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陳洪介紹,當前我國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速度迅猛,預計到2035年我國的體育產業總量占GDP的比重將達到4%左右,其主要業態將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但目前從賽事來看,高附加值的體育賽事品類被資本爭相開發,但關于“賽事IP價值評估”的大數據分析與研究卻很少;從營銷來看,廣告投放中體育營銷比重越來越大,但關于“體育品牌營銷”的數據評價模型研究不深,體育廣告投放沒有權威科學依據;從用戶來看,馬拉松、自行車等社群運動方興未艾,但關于用戶的社群價值評估與用戶量化指標還無法精確顯示。此外,專業的運動訓練大數據分析范式、對眾多細分賽事的大數據分析研究都處于缺位狀態。

天津體育學院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誕生恰逢其時。記者了解到,該專業主要對接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培養服務于全民健身、體育產業發展的特色人才。就業方向包括一般性大數據管理領域和體育類大數據管理領域,后者涵蓋全民健身、青少年體育、體育賽事、體育營銷等多個行業的大數據管理與運用。

近幾年,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新增專業可謂不勝枚舉,例如,南開大學的密碼科學與技術專業,為我國網絡安全的自主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天津大學的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國家能源戰略重大需求,順應我國新工科建設和國際工程教育發展新趨勢,等等。

與此同時,服務地方發展戰略的新專業也比較普遍。在中部省份的湖南,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眾多高校今年都增設了人工智能或機器人工程專業。這主要是為了填補省內人工智能核心產業中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的巨大缺口。當然,即便都是機器人工程專業,培養方向也有區別。例如,作為一所以農業類專業為主的高校,湖南農業大學增設機器人工程專業,主要培養面向農業生產的機器人研發與應用人才,以滿足湖南從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人才的要求。

近期,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結合“雙一流”建設,圍繞急需領域,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儲能技術、量子科技、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生物技術、醫學攻關、數字經濟(含區塊鏈)、生物育種等相關學科進行重點支持。

總的來看,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是當前高等院校學科專業建設的一大趨勢。從此次新增專業的集中領域來看,與這一趨勢是一致的。

順勢而為:適應行業發展變革

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2020年)》報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2019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了5.2萬億美元,占GDP比重超過三成。而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的未來》報告預測,到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就業容量將達4.15億。

“云計算、大數據、AI撲面而來,作為基礎學科的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該如何應對?”這是擺在經濟學教育界面前的一道嶄新課題。此次新增專業名單中,西南財經大學的數字經濟專業榜上有名。據悉,該校將積極推動傳統經濟學專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興技術相結合,聚力打造這一新專業。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正積極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這一趨勢必將深度重塑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學科形態和專業業態。”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教育部經濟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丁任重說。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專業負責人蓋凱程介紹,他們在深圳多家知名數字科技公司進行調研,發現用人單位對經濟學和數字技術交叉融合專業的人才非常渴求,而目前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缺口較大,亟待進行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的“供給側改革”。

數字經濟涉及經濟學、大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統計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西南財經大學相關學科積淀厚實,先期探索實施的“跨學科卓越財經人才培養模式”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為進一步辦好數字經濟專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僅是經濟學,許多傳統學科都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革。例如南開大學新增的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湖南農業大學新增的智慧農業等專業,都是面對行業巨變、經過周密調研論證后誕生的。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互聯網行業生態和媒體發展格局,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將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聞與傳播教育創新,著力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社會信息系統宏觀視野,適應未來融媒時代演進和變革環境,知識、能力、素養能夠符合新聞傳播、輿情應對、網絡與新媒體新業態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南開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陳鵬這樣解析新增新聞學專業與傳統新聞學專業的不同。

從中可以看出,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與行業變革,將傳統專業與新要素相結合,賦予其適應時代發展的生命力,便是諸多傳統專業“變身”為新專業的內涵所在。

應運而生:滿足人民生活需求

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是我國當前社會無法回避的問題。養老服務應用型專業人才短缺是當前制約我國老年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一問題在大城市尤為突出。以天津為例,“十四五”期間,天津將加強養老人才隊伍建設,至少培養培訓3萬名養老護理員、養老院院長,發展為老志愿服務隊伍,開展常態化、專業化為老志愿服務。

而如何破解養老服務人才困境,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完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大量應用型專業性的老年學本科層次人才,是當代高等教育必須承擔的時代使命。

經過前期深入調研,天津理工大學開設老年學本科專業。該專業旨在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國情意識,了解老年服務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熟悉老年政策法規,能在民政、社保、衛生健康等政府涉老部門、老年工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以及老齡產業相關企業等從事老齡政策研究、老齡管理與規劃、老年社會服務與評估、老齡法務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不僅能開展服務,還能進行研究和規劃,這是本科老年學專業與高職同類專業的最大區別。

事實上,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求、培養服務人民的相關專業人才,一直是近年高校專業建設的題中之義:為解決幼兒教師嚴重缺乏,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新增學前教育專業,培養能在保教機構、教育行政部門從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適應新時代人民健康需求,天津科技大學新增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培養能夠在食品科學、營養指導、營養評價及相關領域工作的專業化人才;滿足人們對食品質量與食品安全方面日益提升的需求,南昌師范學院增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立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濱州醫學院增設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等。

此外,運動康復、錄音藝術、健康服務與管理、家具設計與工程……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專業,無不彰顯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跟高職院校類似專業相比,普通高校的這些專業培養的是既有動手能力,又能開展較高層次研究的人才,將為滿足人民群眾越來越豐富多元的需求貢獻源源不竭的高校力量。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