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浸潤課程研究,愛國情懷融入藝術教學
2021-04-15 15:07:51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3月,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近200名師生將藝術課堂搬到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的莒莙山,他們探尋紅軍的足跡,聆聽老紅軍們講述當年在莒莙山不懈斗爭的英勇事跡,用細膩的筆觸將對先烈的崇高敬意融入畫作之中。

“站在這里,深刻地感受到腳下的土地被無數先烈的鮮血浸染過,我們感到震撼和幸福。我們會用手中的畫筆將歷史凝結、致敬先烈,不斷地學史明志、知史愛國,將紅色文化接續傳承。”學生們表示。

長期以來,在“大藝術”辦學理念的熏陶下,南通大學藝術學院通過“全過程、沉浸式、體驗式”課程教學,將紅色文化等課程思政元素滲透到學術育人、情懷育人、活動育人全過程,實現了課程思政對美育工作的全覆蓋,加強了課程思政與美育育人的全融合。

紅色文化浸潤課程研究

“理解中國革命文化必須站在‘了解之同情’的立場上,即了解時代境域,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生存的艱難與中國革命的必須與急迫,充分感知革命先烈為中國富強而艱苦奮戰、為社會安寧而甘于獻身的大愛精神。”在藝術學院開設的“中國革命美術賞析”課程中,閔靖陽教授生動地講述了中國革命美術史。

近年來,著眼于專業建設目標和學院發展特點,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結合學校出臺的《南通大學美育工作實施細則》,通過團隊化、項目化方式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改革,形成了各專業在育人中的思政特色。學院成立了“中國紅色美術研究中心”,由引進人才閔靖陽教授領銜負責,致力于整合紅色美術教育資源,開發紅色美術文化教材,建設紅色美術文化課程,將革命文化與藝術教育有機結合。

當前,“中國革命美術賞析”課程已獲批2020年度“南通大學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中國紅色美術在線課程。同時,該中心已完成中國紅色美術書稿“延安魯藝美術史”,入選2019年度“人美學術出版基金”項目,成為人民美術出版社最終確定擬資助的5本書稿之一。

學院發揮藝術教學的特長,不僅在于傳播藝術知識,涵養學生的藝術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課程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拓展藝術課程的“美育功能”。

愛國情懷融入藝術教學

新學期伊始,一堂以“紅色文化中的非遺撕紙”為主題的《文創產品設計》教學示范課在南通大學藝術學院開講。國家級非遺項目——撕紙技藝傳承人翟天麟應邀走進藝術設計系主任黃天靈的課堂,手把手地帶領同學們進行撕紙創作。

課堂上,翟天麟將她的撕紙作品一一展示:有不同時期的偉人頭像,有反映歷史重大事件的撕紙創作,還有反映紅色革命的標志性建筑。“這就是非遺文化在文創產品中的創新應用和價值體現。”黃天靈說。課堂上,他還系統介紹了南通藍印花布制作技藝、板鷂風箏制作技藝、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等我國傳統非遺項目,將非遺文化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娓娓道來。

同學們的設計熱情被點燃,不一會兒,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火炬”圖案應運而生,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參與創作的視覺傳達171班同學感慨地說:“原來傳統的撕紙也可以做出時代感,中國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同樣點燃學生愛國熱情的,還有音樂課堂。“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去年國慶前夕,藝術學院教學樓內不時飄蕩著這首優美動聽的旋律。音樂系嚴峻老師講授的聲樂演唱課程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以“紅歌的傳承與發展”為主線,嚴峻從經典紅歌《我和我的祖國》切入,循序漸進地將紅歌的內在精髓、傳唱方式、演唱技巧等一一展現,細致地指導同學們對旋律的把握、對情感的拿捏、對意境的感悟。

長期以來,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始終將這種思政育人理念貫穿于藝術教學始終,使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以潤物無聲的教學方式,形成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呼應、技能與情感之間的滲透,增強了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感悟傳統文化、提升家國情懷的主觀意識和行動自覺。

實踐活動堅定理想信念

如果說課堂是落實課程思政的主陣地,那么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則是實現思政育人的“第二戰場”。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教師詹皖長期致力于挖掘搶救整理南通民間音樂,為弘揚江海文化作出了貢獻。在“南通民間音樂文化研究”課程教學中,他除了在課堂上傳授基礎的民間音樂理論等知識,還時常帶領學生去田野采風,將中國傳統藝術“海安花鼓”、中華詩詞吟誦等民間藝術形式引進課堂,引導學生近距離感知民間音樂的產生與創作。他說:“作為一名老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將學習與實踐中習得的創作靈感合理運用到音樂表演中,在地方藝術研究中練就扎實的音樂素養,在地方特色文化中涵養家國情懷。”

在教學環節的寫生實踐中,學院指導教師常帶領學生赴長江岸邊、無錫蕩口等地,不僅教授寫生的技巧與技能,還組織同學們擔當環保志愿者,一方面積極宣傳環保政策與垃圾分類小貼士,一方面身體力行維護好寫生地的生態環境,助力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藝術課堂的耳濡目染下,學生們的專業學習既“有趣”又“有料”。從走上互聯網+“紅旅賽道”的南通色織土布創新,到遠及一帶絲路的水墨作品展覽;從深入中小學校園的趣味捺印交流,到亮相意大利街頭巷尾的扎染藝術品展示;從走進企業工地的文化惠民演出,到放飛國際風箏節的自制板鷂風箏競技……藝術學子們在一次又一次社會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今年3月,南通大學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藝術學院黨委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從歷史名作看輝煌黨史”“解讀紅色藝術經典·黨史藝術史雙熏陶”“藝術創作抒愛黨情懷,學風師風雙建設”“社團獻禮百年華誕·德育美育雙賦能”等系列主題活動,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理論學習、實地考察、藝術實踐等日常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傳承紅色文化,在學黨史的契機下不斷推進美育中課程思政共同體的成形與發展。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