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朗讀教學方法、提升小學生朗讀教學能力和水平?
2021-04-16 14:41:42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朗讀是小學生學好語文必備的基本功之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果每節課師生都能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地朗讀課文,那么這節課一定會“語文味兒”十足,學生得到的收獲也會很多。

但筆者發現,當前小學的朗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讀的時間太少。有的教師一節課設計了好多問題,不停地提問、講解,占用了大量時間,學生讀的時間不夠。二是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在課堂上能有機會站起來朗讀的只有少數幾名學生,其余的學生都成了聽眾。三是朗讀的方式單一,多采用齊聲讀、接力讀,缺乏朗讀方法和技巧的指導,不能很好地把理解、感悟、朗讀三者融為一體。

如何完善朗讀教學方法、提升小學生朗讀教學能力和水平?筆者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要做好范讀工作。小學生模仿能力強,教師是他們最好的模仿對象。因此,備課時教師要做好朗讀的準備,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多讀幾遍,在課堂上滿懷激情地給學生范讀,這樣不僅能給學生做一個很好的榜樣,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二是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對學生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比如,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可以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大家討論,知道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思考“我為珍珠鳥做了哪些事”“珍珠鳥的表現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等問題,挑選幾個使人感觸頗深的語段指導學生細讀品味,最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三是讀的形式要盡量多樣化。可以范讀、自由讀、指名讀、對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等。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教師可以把課文先范讀一遍,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再讓學生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全文;默讀課文,明白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圍繞花生講了哪些事;分角色朗讀,知道他們全家分別說了花生的哪些特點;指名朗讀,找出父親議花生的句子品讀感悟,使學生懂得父親是借花生教育孩子們要做對別人有用的人;對讀,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讀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或者教師讀上一句,學生讀下一句,進一步掌握課文內容。像這樣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四是讀后進行有效評價。學生讀了之后,教師要及時點評,指出哪些地方讀得好,為什么好,哪些地方讀得不好,應該怎樣讀,教師做示范,讓學生再讀,這樣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五是積極傳授朗讀技巧。朗讀時可以把所讀句段在頭腦中想象成畫面,帶上表情、動作,像小演員一樣入情入境地讀;在句子中標出表示朗讀技巧的符號,如用“·”表示重讀,用“↗”表示語調上揚,用“╱”表示停頓等;注意提示語,揣摩作者的感情基調,根據語言環境讀出輕重快慢,巧妙地使用“拖音”“顫音”“擬聲音”等裝飾音。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柴集鎮中心小學)

作者:姚素珍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