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米的生命經歷》,惜盤中餐之不易
2020-10-29 16:25:35 來源:長江日報
1
聽新聞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武漢市江岸區諶家磯小學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吟誦古訓,創作小報,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抵制“舌尖上的浪費”,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觀《米的生命經歷》,惜盤中餐之不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16日上午,江岸區諶家磯小學五(1)班教室里書聲瑯瑯,在劉迪老師的帶領下,全體學生齊背《憫農》。

這首古詩在中國婦孺皆知,可以說是許多人幼時的“啟蒙詩”。學生李彥澤說,在他的記憶中,這是他學的第一首詩,從小父母就教導他要愛惜糧食。但在實際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包括他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

聽了學生們的剖白,劉迪老師點開一段視頻《一粒米的生命經歷》。學生們跟隨著主角“米”,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奇幻之旅。

“萬萬沒想到,糧食仍是個世界問題。”學生彭嘉鈺說,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據她觀察,美德傳承也內外有別,許多人在家厲行節儉,出外在餐館用餐時,往往會為了面子而對浪費視而不見。

做一道計算題,體會積少成多的意義

為了讓學生們領會積少成多的意義,劉迪老師請學生們現場完成一道數學計算題:如果我們全班同學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米,一年節約多少粒米?截止到2019年中國有14.0005億人口,如果我們全國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米,一年節約多少粒米?

“我們全班一年能節約10585粒米,全國人民一年能節約5000多億粒米,總重量達1000多萬公斤。”受家人影響,學生胡思羽在疫情期間就開始關注“糧食問題”,回答起計算結果來特別迅速。

當意識到自己的一個小舉動,就能產生巨大影響力時,學生們紛紛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出謀劃策。

一些學生組團當起“節約宣傳員”,通過制作手抄報的形式,向家人、親戚、朋友宣講“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社會風尚,動員大家從自身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從節約一粒米、一滴油、一棵菜做起,樹立勤儉之風。

試行“光盤打卡我助力”評比,爭最美獎章

“學生們都有杜絕浪費的意識,但總覺得自己人微言輕,發揮不了多大作用。久而久之,少了一分堅持,多了一分無所謂。”劉迪老師說,課上,她并沒有跟學生講什么大道理,而是讓大家試著去“當一粒米”,以主人翁的心態去感知,從而轉化到行動中,真正落實“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該校校長陶俊表示,為了讓學生養成節約糧食、愛惜糧食的好習慣,學校多年來堅持開展“文明餐桌,從我做起”活動,大力倡導不剩菜,不剩飯的文明行為。這學期以來,學校進一步落實“光盤行動”,在部分年級試行“光盤打卡我助力”評比,在班級配備一個專屬剩飯盆一個電子秤,每天分小組統計剩飯重量,當日進行“光盤”考核,殘漬量越輕、表現最為突出的小組將獲得助力光盤最美獎章。一個多月來,學生們的剩飯剩菜越來越少,每日“光盤”的學生越來越多。

專家說

兒童的成長需要不斷磨煉道德意志,而節儉生活是兒童磨煉道德意志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欣喜地看到諶家磯小學緊扣時代熱點,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為思政課的主題內容。惜物以養正、惜物以成習、惜物以養志、惜物以愛人。為這樣的思政課點贊!

——武漢市思政學科帶頭人、武漢市育才小學校長晏莉

家長說

通過學校開展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思想教育,讓孩子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要節約一粒米、一滴油、一棵菜的重要性。在外就餐時也能提醒我們合理點餐,文明用餐,養成“夠吃就好、剩余打包”的好習慣。這種教育活動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和意識,非常有必要。

武漢市江岸區諶家磯小學五(1)班趙藝涵家長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