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qū)實驗小學將課程建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開發(fā)各種獨立的校本課程并不斷增減;第二階段,圍繞辦學特色或項目特色開發(fā)相應的特色課程群;第三階段,進行多維聯(lián)動的課程體系建構,課程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
在這樣的課程理念引領下,學校著力打造特色校本課程“草木博物”。課程分為“草木有趣”“草木有藝”“草木有時”“草木有蘊”等板塊,由教師毛俊文、姚益芬、王鴿鶯、徐敏等開發(fā)并指導團隊教師深入研究。幾個課程板塊分別對應二年級至五年級學生,讓他們在認識草木、親近草木的過程中,全方位發(fā)展自身綜合素養(yǎng)。課程最初源于教師開展的興趣社團,志同道合的教師組成團隊共同開發(fā),課程群初具規(guī)模,但也存在學生分散、層級不清等問題;后來,學校課程管理團隊對相關課程進行頂層設計和整合管理研訓,漸漸形成了系統(tǒng)的“草木博物”課程體系。
“趣”事:“蝶園”里的秘密
課程最早是從學校“蝶園”開始的,那是塊小小的種植園,教師帶著學生在這塊土地上探索、發(fā)現(xiàn)植物的奧秘。受到活動場地的限制,當時的蝶園活動只有一個班級在開展,如何讓更多學生參與就成了學校的研究課題。
開辟種植場所勢在必行。把菜園建在走廊上,分班分組,更容易管理和觀察——這不僅成為走廊的一道風景,更成為學生課余的樂趣所在。花盆種植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學生尋找泥土、混合肥料、選擇種子,然后播種、澆水、管理,一盆盆植物在學生的精心照料下開始蓬勃生長。
水培植物是種植活動的“新寵”:水培大蒜、水培芹菜、水培胡蘿卜、水培紅薯……學生還種下了百合、向日葵、多肉、綠蘿等多種植物。除了種植和觀察植物,學生還對勞動工具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勞動工具的歷史演變本身就是一門有意思的探索課程。
學校將課程分為幾個部分:9月的“新手補習班”,學生需要認識“蝶園”里的工具和種子;10月開始“新手上路”階段,包括“種子發(fā)芽記”“小苗搬家記”“蝶園捉蟲記”等內(nèi)容;11月開始“新手加油站”,重點是油菜花的種植、觀察、記錄等活動;3月開展“新手全能賽”,學生在“瓜果滿架爬”“鮮花朵朵開”等比賽中玩得不亦樂乎;最后,學生還要將活動的心得總結成“新手成長寶典”。
這一階段的課程定位就是“趣”。滿身滿臉的泥土,讓學生感受種植之“趣”;翻開泥土,發(fā)現(xiàn)那些藏在泥土里的小昆蟲、小植物,這是學生的探索之“趣”;親手種下的種子發(fā)芽了,學生享受到成功之“趣”;當植物開出花朵,學生手捧鮮花送給家人和朋友時,那便是分享和感恩之“趣”。
“藝”事:動手制作“草木秀”
“草木博物”課程的負責教師來自語文、美術等不同學科,但他們都喜愛養(yǎng)花種草。經(jīng)過一次次討論,教師決定讓學生以動手制作為主、養(yǎng)護植物為輔,將草木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深秋時節(jié),校園里幾棵銀杏樹金黃的葉子開始飄落,學生采集落下的銀杏葉壓制成標本,讓銀杏葉成為藝術品。冬季,枯落的樹枝隨處可見,學生將樹枝剪成一節(jié)節(jié)、一段段,變成畫板上的一座橋、一道籬笆、一只小鳥。教師還帶著學生一起學習綠植入盆如何不被破壞根系,學習輕輕覆土按壓讓綠植點綴生活;探究水仙葉子為何長得太快,怎樣才能讓水仙開出美麗的花朵……
“草木有藝”課程主要面向三年級學生,先從制作標本入手,陸續(xù)進入“葉子工坊”“花朵工坊”“果實工坊”等環(huán)節(jié),用植物的葉子、花朵、果實制作各種藝術作品——千葉世界、與花為友書簽、玉米王國等數(shù)十種有趣的手工制作在等著學生的參與。
“我制作的草木作品又美麗又好看!”
“本來空空如也的客廳,現(xiàn)在都是我的‘草木秀’,家里變得生機勃勃。”
從學生的發(fā)言中就能看出他們對“草木有藝”課程的喜愛,除了學會各種手工制作,學生看待植物、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的眼光也變得與之前大不一樣。“這是美育的熏陶,學生從草木制作中學會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通過親近自然學會感受生命之美,這就是課程最大的價值。”課程指導教師說道。
“時”事:節(jié)氣與植物的關系
“當你猶豫要不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其實你內(nèi)心已經(jīng)有了選擇”,日本作家東野圭吾這句話正好說出了教師開發(fā)“草木有時”課程板塊的心情——教師一直想開設一門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課程,學校課程管理團隊便讓幾個有同樣興趣的教師組成團隊,成立了“節(jié)氣愛好小組”。但是與節(jié)氣有關的內(nèi)容實在太多,課程開發(fā)團隊一度陷入無從下手的困局。
后來,教師團隊得到“草木有趣”課程組同事的啟發(fā):學生去蝶園里不管做什么都那么開心,他們天性當中就有親近大自然的一面。與節(jié)氣關系最密切的就是植物,是否能夠以植物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研究節(jié)氣的熱情和興趣呢?是不是還可以找到節(jié)氣中學生感興趣的其他元素?
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吃,立春的春盤、清明的清明果、立夏的豌豆和春筍……這些節(jié)氣風俗食物就在身邊,既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又可以讓他們了解節(jié)氣與植物的關系。除了吃的,學生還特別喜歡動手制作,于是“食物DIY”“測量器具DIY”等想法紛紛涌入腦海,課程規(guī)劃初具規(guī)模。
學生從賞析“節(jié)氣歌”、制作“量天尺”開始,探尋各個節(jié)氣的奧秘:驚蟄時觀察昆蟲,谷雨時測量土壤,立夏時分辨豌豆和蠶豆,大暑時討論食物與降暑的關系,寒露時采集植物種子,霜降時繪制落葉圖畫,大雪時研究為何會“瑞雪兆豐年”,大寒時尋找冰浮于水的原因……
“蘊”事:從“玩、吃、讀”開始
“草木有蘊”課程板塊立足于傳統(tǒng)節(jié)日,以每個節(jié)日的代表性草木為線索開展文化感受、操作體驗等活動。
每個節(jié)日,教師都帶著學生追溯節(jié)日起源、甄選節(jié)日的代表性草木,然后以此為線索從“玩、吃、讀”三個維度開展學習。中秋的桂花、重陽的菊花、春節(jié)的梅花……這些草木對學生而言是那么熟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又是那么陌生,許多學生不了解這些草木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豐富內(nèi)涵。
說說吃:桂溢中秋,身心親近桂花。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把挑揀干凈的桂花、白糖和均勻,密封在玻璃瓶里。兩周后,學生帶著自己腌制的桂花來了,仔細觀察、相互比較、細細品嘗。教師還請來糕點師傅介紹桂花糕的制作工藝和流程,讓學生親手制作桂花糕。“有點澀又有點甜,我的嘴巴變成桂花嘴!”學生嘗著自己做的桂花糕,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智慧。
說說讀:菊秀重陽,用心吟誦菊花。教師找來許多描寫重陽菊花的古詩,讓學生在吟誦中了解菊花與重陽的密切關聯(lián)。一個學生提出:“現(xiàn)在清明或冬至祭祖時,為什么也會帶上菊花表達哀思?”師生一起探究,發(fā)現(xiàn)菊花的意義隨著社會發(fā)展?jié)u漸由單一變得豐富起來,不同顏色的菊花花語也各不相同。
說說玩:梅香春節(jié),動手制作梅花。學生用橡皮泥捏梅花,在陶瓷上畫梅花……教師特意設置了一節(jié)“十字繡”課,讓學生繡出帶有梅花圖案的福字。十字繡發(fā)到手中,第一件事就是穿針引線,但大部分學生平時沒有摸過針線。教師引導學生一手拿針、一手捻線,眼睛緊盯著針眼。一次次的失敗過后,終于聽見一聲滿是驚喜的尖叫:“我成功啦!”
在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個個獨立的興趣社團被整合成“草木博物”課程體系,教師和學生一起圍繞“草木”開展各種有趣的學習活動,他們種植采摘、動手創(chuàng)作、品味文化、欣賞詩歌……學校成了一片自由成長的新天地。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