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延時服務近幾年已在多地鋪開,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課后延時服務如何確保質量?一些地方作出了有益探索。
1
挖潛校內師資,師生獲多贏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學校的一間美術教室內,學生拿著椰棕、椰殼、椰樹葉,勾好線條后,剪剪貼貼,專注而投入。他們正在美術老師李梅華指導下開展“椰樹材料拼貼畫”制作,而這也符合李梅華正開展的省級課題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收集研究素材。
五源河學校從2016年建校之初,就將四點半課堂作為校本課程進行開發,2017年2月起開設了20多個興趣班,目前學習項目增加到70多個,絕大部分都由本校老師承擔教學任務。“每學期學校推出興趣課程時,家長都守著報名平臺‘搶課’。”學校教務處陳惠娜老師說。
合肥市南門小學上城國際分校,學生在校園舞空竹。
為教好這些興趣課,音體美等科目的老師紛紛秀出十八般武藝,語數英科目升學壓力不大的老師也盡展才華,開設英語繪本閱讀、創意作文、編程、數學思維等課程。
為鼓勵老師開展好四點半課程教學,學校提供足夠的學具、活動經費、學科節獎品,還盡可能滿足教研、觀摩學習的需求。音樂老師劉玲說,她開始教孩子合唱時,經驗不豐富,她提出到其他學校觀摩學習、引進專家開展音樂教研,申請得到批準。
五源河學校美術科組長甘春蓓老師說,學校還嚴禁考試科目占用非考試科目的課時,用制度保障非考試科目老師的教學動力和創新力。
2
聯手社會力量,傳承非遺文化
周五下午的安徽省合肥市南門小學上城國際分校內,數十名學生在操場上舞動著空竹。合肥市空竹協會成員、安徽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王蓮芝每周五下午都會來這里教學生們空竹技巧。
“孩子第一次接觸空竹時,就會告訴他們這是中國非遺項目,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王蓮芝說,抖空竹集健身、娛樂、技藝、表演于一身,對學生的視力、身體協調性、靈活性都有好處。
“注意念白和咬字、抖好水袖、注意身段……”教室內,合肥市戲劇家協會理事、黃梅戲老師胡菲菲給10名學生講授黃梅戲《女駙馬》的唱段。胡菲菲說,希望通過授課,讓孩子更喜歡傳統戲曲。
合肥市南門小學上城國際分校校長王艷說,課后服務在于通過各種方式豐富學生的生活,成就、發展學生。要積極整合社區、專業社會組織和機構的力量共同參與,讓非遺傳承人、名家大師等各行各業優秀代表走進校園,增強民族自豪感、榮譽感,深化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教育。
3
對接專業機構,外聘金牌教練
籃球場上學生運球、三步上籃不亦樂乎,身影盡顯青春活力。
半月談記者在沈陽市沈河區文藝路第二小學教育集團看到,學校在教學樓頂樓安裝了大型照明設備,供學生課后服務照明使用;開放了多功能大教室,供學生在雨雪天訓練。
除了普通的課后托管輔導班,為提高課后服務“含金量”,學校從專業社會機構外聘了大量專業教練,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個性化課程。“作為曾經的職業足球運動員,現在能夠走進學校,用我們的專業技能來提升孩子的足球水平,提高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幸福的工作。”國家一級運動員、二級裁判員劉宇馳說。
沈陽市沈河區文藝路第二小學教育集團校長田冬說,專業的事情需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對接專業機構的老師,可以有效彌補學校師資不足,還能在原有校內課程基礎上,讓學校場館空間得到最大化利用,培養孩子全方位素養。(記者 趙葉蘋 王瑩 周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