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學校應該是什么模樣?
校園文化與鄉土脫離,教學圍著城市“打轉”,這是很多鄉村學校存在的問題。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與實踐中,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徐家偉清小學校長劉先余一直在努力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在徐家偉清小學,20多個品種的竹子環抱校園,滿眼蒼翠、鳥鳴啾啾;30多個自創社團活動全覆蓋,高蹺、舞獅、竹編、鑼鼓……這里的“小眼鏡”極少,每一個學生都“身懷絕技”。
當然,徐家偉清小學也有當下農村學校的典型特征,青年教師流動頻繁,600余名學生主要來自農村,70%以上都是留守兒童。在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鄉村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活力從哪里來?劉先余用十多年時間,構筑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
“要把農村校最寶貴的東西找回來!”
2007年8月的一天,擔任徐家偉清小學校長的劉先余,第一次和老師們見面。一名腳穿草鞋、頭戴草帽、褲腳高挽的中年人“闖”進了學校的辦公室,找到一個角落坐了下來。“這是哪位家長嗎?”他心里嘀咕。
后來才知道,這就是學校的一名教師。“咋是這種狀態?”劉先余眉頭緊蹙。
他此前在3所農村小學當過校長,對農村學校教師流失、隊伍老齡化的情況,已經心中有底。可徐家偉清小學的情況還是讓他始料未及,這里的教師平均年齡51歲,教學缺乏動力。在片區5所學校中,徐家偉清小學常年墊底,被戲稱為“徐老五”。
“抓教研、促教學、提成績!”在接下來的近一年時間里,劉先余試圖按照自己的認知和經驗,改變“徐老五”的面貌。
成效始終不太明顯。學校每次舉行教研活動,只有零星幾個人。老教師幾乎都不參加,參加了也不聽,更不發表意見,氣氛很沉悶。劉先余找到一位老教師談話,對方沒好氣:“當老師都幾十年了,不用研討我也曉得咋個教!”
劉先余回憶,當提高教學成績的壓力傳導到老教師那兒,他們天天埋頭苦干,加班加點帶著孩子們搞“題海戰術”。“盡管花了不少力氣,可學生聽不進去,沒學好,每次成績還是‘搖尾巴’。”
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2008年。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讓學校嚴重受損,災后重建時,學校得到了清華大學偉新教育基金的援建。2010年9月,學校完成異地重建,飲水思源,校名從原來的徐家小學更改為如今的徐家偉清小學。
行走在嶄新的校園中,劉先余的內心卻并不輕松。他不斷問自己:“還要走以往的老路嗎?”
“過去,像徐家偉清小學一樣的農村學校,不論是校園文化建設,還是教學模式,都是圍著城市優質學校‘打轉’。”劉先余說,他們想盡辦法去學習別人的經驗,可是不管怎么學也不得其法。“結果是孩子苦、老師累,成績就是提不上去。”
“要把農村學校最寶貴的東西找回來!”劉先余暗自下定決心。
現在,徐家偉清小學每周兩次的課外勞動和社團活動是學生們最期待的。田野里,他們點瓜、種豆,手法嫻熟;操場上,他們踩高蹺、舞獅子,有模有樣;教室里,他們烙竹畫、做竹編,得心應手。
“因為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學校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劉先余說,近兩年,還有不少外地的家長想把厭學的孩子送到學校。
關注成長,把課堂和活動搬進鄉村
為什么會發生如此“逆轉”?
劉先余說,巨大的自然災害不僅引發了他對教育方式的反思,更引發了學校教師對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生命體該如何成長、發展的思考。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他們家庭教育和情感的缺失,都是農村學校需要正視和面對的。”劉先余認為,從這個角度看,學校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學園”,更應成為他們生活的“家園”、成長的“樂園”。
“怎樣才能讓學生不抗拒學校,進而喜歡上學校,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劉先余說。
首先是校園文化建設。在劉先余看來,一所新建鄉村學校,有了文化才有了精氣神。
與徐家偉清小學毗鄰的竹林村,茂林修竹,家家栽竹、人人用竹,竹子與當地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資源豐富、取材便利。
“竹子清雅挺拔,節節向上,不正是我們對農村孩子的期望嗎?”劉先余冒出了個想法:不如將竹子作為校園文化的載體。
這個想法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贊同。2011年春天,徐家偉清小學的校園里開始忙碌起來,師生一起動手挖竹、種竹。聽說學校要栽竹子,鄉親們積極配合,有人專程開車給學校送來了珍稀的富貴竹。
現在的徐家偉清小學,被20多個品種的竹子環抱,環境清幽。老師們把課堂和活動搬進竹園,學生們賞竹、畫竹、寫竹,制作竹編、竹根雕、竹樂器,把竹子“玩”出了花樣、“玩”出了水平。
在生活中,劉先余發現,學校不少老教師都身懷絕技,“按現在的話說,都是非遺傳承人。在民間的婚喪嫁娶中,他們是備受尊重的‘明星’。”劉先余說。
十年前,徐家偉清小學開始探索,讓學校老教師“一崗雙職”,發揮特長,以勞動課和社團活動為載體,傳授民間技藝。如今,這樣的課程和活動已經有30多個。
“城里孩子可以學鋼琴,農村孩子可以吹嗩吶;城里孩子可以跳芭蕾,農村孩子可以跳竹竿舞。”看著孩子們愛上了學校、愛上了學習,劉先余自豪地說,教育無所謂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論是校園文化,還是校園活動,應當從校園立足的‘土壤’中生發,最終指向是學生的成長。”
破解農村校“好教師留不住”難題
由于校園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社會對徐家偉清小學的贊譽越來越多。2011年至今,在全區30多所學校中,徐家偉清小學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時不時還超過一些城區學校。
一時間,研究徐家偉清小學辦學模式的專家、學者,以及其他學校的教師、校長紛至沓來。
有人總結徐家偉清小學的成功之道在于把關注點從成績轉移到學生的成長需求上來,扎根鄉村而開發的課程活動、構建的校園文化,極大地提升了農村學生的自信心,激活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但作為校長的劉先余知道,幫助農村學校教師樹立起自信心有多么重要。
劉先余說,長期以來,“好老師留不住”成為農村學校發展最大的難題,學生跟著好的師資走,又進一步加速鄉村學校“空心化”。“留在農村的老師,職后成長乏力,往往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
“打仗靠兵,教育靠老師。”劉先余說,如何激活農村學校教師,是農村學校校長的必答題。
劉先余還記得,他剛到學校時,排課表是個大難題。讓老教師搞社團活動時,也遭到激烈反對:“都去搞活動去了,哪有時間搞學習?”而如今,除了本職工作,幾乎每位老師都負責指導一個或幾個社團。
2009年至2015年間,因為新教師進得少,老教師退得多,徐家偉清小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師資難題。課外活動搞得好,成績還提得上去,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必須付出超常的心血和汗水。
“在社團活動中,老師們發現自己的能力得到了發揮、認可,自信心一下就起來了。”劉先余說,盡管身兼數職、超負荷工作,老師們樂此不疲,教學的勁頭越來越足。
劉先余來到徐家偉清小學13年,經歷了30多位教師的退休。每次有教師退休,他都會組織一場退休儀式,給退休教師戴上大紅花,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近年來,徐家偉清小學所在的綿陽市,正在加快調整城鄉學校空間布局,提升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像徐家偉清小學一樣的優質鄉村學校得到了政策、資金、教師配備等方面的重點支持。
“年輕教師越來越多,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已經降到了31歲。”每位新教師到學校的第一天,劉先余都要親自迎接,并且會對他們說一句話:“相信你們的選擇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