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
2021-05-24 16:01:16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近年來,在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探索中,針對本科生和高職生群體探索的經驗較多,針對研究生群體的研究相對不足,甚至出現了研究生課程思政“空白”、簡單套用本科生課程思政模式等現象,既無法實現分類設計、系統推進,又不利于本碩博課程思政的一體貫通。

研究生教育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們有必要統籌研究生的政治素養、道德品質、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培養,通過高層次設計、高質量要求、高水平實施這“三高”,扎實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

高層次設計——

構建組織管理體系

傳統的思政課程與專業教學“點—線”的方式,無法有效對研究生進行思想塑造和價值引領。當前,必須圍繞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目標,著眼于頂層設計,從健全制度、優化管理、強化支撐保障等各個環節,進行系統優化重構;必須做到全局統籌,建立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相統一的課程思政組織管理體系。

具體來說,一是要建立制度體系,保障課程思政建設的系統性。課程思政是課程體系的改革、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堅持整體性推進、個性化實施、漸進性開展、動態性調整,重點加強示范課程建設、示范專業建設、教材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考評體系建設等工作。

二是要建立管理體系,保障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性。當前,有必要成立由學校主要領導牽頭的專門機構,明確建設定位、錨定教學目標、配置教學條件,真正解決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等基礎性工作。要統籌協調整體性工作、規范推進階段性工作,及時研究進展情況,實時分類指導,確保工作扎實有序落實。

三是要建立研究支撐體系,保障課程思政建設的科學性。學校必須著眼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規律進行探索,立足學情、校情,推進課程思政的學理支撐研究和實踐探索研究相結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向縱深發展,持續增效。

例如,東北大學系統實施“思業融合燎原計劃”,將課程思政作為“書記校長履職亮點項目”,扎實有序推進工作部署落實。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指導推進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學校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同義轉換”的誤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統性延展;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簡單嵌入各門課程”的誤區,實現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打破“課程思政是對各門課程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功能消解”的誤區,實現全部課程的價值彰顯。

高質量要求——

建立雙向督導評價體系

全面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要遵循教育基本規律和研究生教育規律,關照研究生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等要求,牢牢抓住施教者和受教者這“兩個中心”,著力推進課程思政“供給側”“需求側”雙向督導評價體系的建立。其前提是:教師要以堅定的政治立場承擔育人使命,各門課程須以多維課程設計彰顯價值屬性,所有課程都要以深刻的思想體悟培育時代新人。在此基礎上,要抓好兩個關鍵:

一是牢牢抓住施教者的能力水平這一關鍵。必須堅持“育者先育”,在做到政治站位高、理論修養深的前提下,打破部分教師在研究生教育中“重育才、輕育德”“重科研培養、輕價值引領”等認識誤區,將課程思政的開展情況作為評價研究生教師能力素養的重要指標,實現“育德于教”。指導教師要通過專題培訓、經驗分享、專項督查等有效形式,深入了解課程思政的實質內涵和概念邊界,防止其陷入形式化、標簽化、功利化等困境。同時,還要激發教師的能動性,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強化育人觀念,提高育人能力,加強對研究生的價值引領。

二是從受教者的成長發展需求出發尋找突破關鍵點。要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學習興趣、治學態度和價值取向,以專業課為引領、通識課為基礎、實踐課為創新點,拓展渠道,創新形式。用“高質量”的課程思政解決研究生課程在科學研究、知識生產和價值塑造等環節脫鉤的問題,改變知識結構單一、學習目標功利化、教學方法單一、師生互動缺乏等狀態,創新“分散培養”情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實現專業認知、學術道德、社會需求與個人成長的有機結合。

當前,教師須對課程整體進行科學的設計和計劃,教學過程中適時采取不同的方式檢驗教學效果,實時掌握研究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隨時了解對思政元素的接受和消化程度;階段性對相關數據進行對比與分析,跟蹤變化情況、分析變化趨勢,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在動態跟蹤基礎上,及時對教學設計和計劃進行動態調整、修訂,逐步提高教學設計的多樣性、創新性和教學實踐的科學性,使課程內容更有“靈魂”,有滋有味。例如,東北大學在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中,面向不同學科專業、不同類型課程,從課程內容設計、思政元素挖掘、課堂教學到教學效果反饋等基礎工作入手,設計了以拓展、挖掘、關聯、架構、優化、涵育等6個前后銜接的環節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思政生成模式,既拓清了開展課程思政的基本步驟和工作方法,又實現了教書育人與“科研育人”的銜接和融合。

高水平實施——

建設協同發展體系

當前,研究生教育教學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研究為主、課程為輔”“自學為主、教學為輔”“個性為主、共性為輔”“導師為主、院系為輔”等現象。科學開展課程思政,為重新建構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理念思路、組織設計、實施過程提供了有效載體和抓手。各高校要從常態化建設機制入手,通過凝練經驗、總結規律、創新思路、豐富形式和內容,構建高水平的課程思政協同發展體系,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形勢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需要。

一是要堅持打造標準與激勵創新相結合。逐漸構建課程思政建設標準,指導各教學單位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制定專門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使課程思政要求深入教案修訂、教材編審,體現在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中。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績效考核、評優獎勵等考核評價,并逐步建立起考核激勵制度體系。

二是要堅持典型示范與全面推廣相結合。結合工作實際和辦學特點,堅持分批次、分階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在典型示范的基礎上實現課程體系、專業體系、學科體系的全鏈條貫穿,使課程思政由小到大、由點到面,實現全覆蓋。例如,東北大學先后通過試點單位設置、示范課程和示范專業遴選,確立了100門校級示范課程和10個校級示范專業進行重點建設。以校級示范為引領,在所有院系進行示范性和普及性相結合的課程思政建設。開展課程思政的研究生課程涵蓋通識類、學科基礎類、專業方向類、實踐類所有課程類型,覆蓋文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所有學科。

三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實施與個性化評價相結合。課程思政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要遵循課程建設的邏輯,又要遵循研究生群體的成長規律和成才需求,細化培養目標、調整教學方法,兼顧課程內容的專業性、理論性、學術性、發展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順勢而為。對課程思政的評價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和痛點,既不能設置完全量化指標,又不能設置絕對同一標準,必須做好個性化評價,不搞人人過關,避免層層留痕。可以從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等環節,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保障、教學條件、課堂教學、課下活動、教學目標達成度、學生培養質量等維度進行考量,動態監測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建立問題快速反饋和有效解決的便捷渠道。

(作者單位系東北大學。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宣傳工作研究分會2020年重點課題“新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力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20X02004]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