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青校媒調查發(fā)現(xiàn),受訪大學生中19.27%大學生曾有過購買股票、基金、保險等理財產品的經歷,51.32%受訪者表示有過購買理財產品的想法。有專家指出,相關部門應該建立金融教育機制,并加強對大學生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通過教育和監(jiān)管,保護大學生投資群體的合法利益。
主持人語
近年來,理財大軍中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在校大學生的身影。在風險與機遇并存的資本市場上,等待他們的到底是什么?當代大學生要不要在校園里獲得自己的第一份理財經驗?來自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幾位同學,在這里各抒己見。
近年來,社交媒體上頻頻傳出大學生身陷“校園貸”騙局一類新聞,而諸如“大學生裸貸”等更是觸目驚心。造成這樣現(xiàn)象的原因自是多種多樣,但許多大學生缺少正確的財富觀念和生活知識,的確有相當的普遍性。因此,應該不失時機地讓理財課程進校園。其首要目的并不是為了教大學生如何去賺錢,而是傳授給他們背后的思維邏輯,開拓一種寶貴的生活格局。
在大學階段接觸較為基礎的理財知識,可以讓大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金錢觀。在學會一定理財技巧的基礎上,如果能對積蓄進行一次小規(guī)模的理財試驗,試著將理論化為實踐,不僅可以開源節(jié)流,減少沖動消費的次數,還能起到規(guī)避金融騙局的作用。這份收益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是一筆隱形的財富。
理財課程作為一種新興課程,與近年來本科教育所倡導的通識教育邏輯是相契合的。所謂通識教育,也就是努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理財課程除了與金融學相關,更是一門訓練學生分析當前形勢、謀劃未來的課程。與此同時,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既鍛煉了分析利弊的正確邏輯,又體驗到為風險挑戰(zhàn)買單的心態(tài)。
誠然,讓理財觀念走入大學生中間是一項不錯的規(guī)劃,但也應盡可能規(guī)避可能出現(xiàn)的衍生問題。比如,當大學生群體躍入理財市場時,是否可以通過身份核查機制建立一個資金上限門檻,來保護作為“新手小白”的大學生群體。此外,各個理財平臺也可適度推出一些較為穩(wěn)健的理財產品,專門面向大學生群體開放,讓其在盡可能安全的實踐環(huán)境中賺取“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