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開放性問題更具有開放性?這本身就是一個好問題
2021-06-10 15:37:34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一書中“提問”一章談到了關于歷史教學一個問題的三種問法。

第一種問法:引發工業革命的3個因素分別是什么?

第二種問法:你認為,引發工業革命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第三種問法:全世界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許多文明的成熟革命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也有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突出的科學成果,甚至產生了大量巧妙的裝置。那么,為什么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那些文明之中,而是發生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地區呢?

感受一下,這三種問法會有什么不同?

《數學課程標準》里常提到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日常教學中,數學教師重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卻忽略了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當我對“提問”產生好奇時,才發現“一個好問題”的意義和價值。它可以激活孩子的好奇心,保有探索的欲望,可以讓學習更加深刻。

在“教練型教育者”學習中,曾專門學習“強有力的發問”,我才意識到我竟然不會提問。教練強調要提出“開放性問題”。出于舊有習慣,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提出封閉性問題。當我因為“提問”卡到那里時,才覺察到我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除了沒有創設提問機會,更多是沒有示范給學生提問的方式和方法。

觀察發現,越是小孩子,他們的問題越會帶有開放性,他們會追著大人問“為什么”“那是什么”。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少,最后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好奇,對自我也開始變得麻木。

我之前一直卡在“開放性問題”與“封閉性問題”之間,怎么才能提出“開放性問題”?后來發現,我被“答案”限制住了。我每問一個問題內心是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的。當我帶著“答案就在問題里”“問題也是學習的內容”的信念時,我會退一步,對所有的事情進行全盤掃描,而不是緊盯局部不放。在“還有嗎”的追問下,我的已知范圍會不斷擴展。

是什么讓開放性問題更具有開放性?這本身就是一個好問題。

“一元一次方程滿足哪三個條件?”

“x+y=7是一元一次方程嗎?”

學生在我的提問下進行學習,似乎掌握了定義,明白了概念。其實,這是個陷阱。我們只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自己的觀點,并不斷征求學生的認可而已。學生根本沒有形成自己的見解,只是被動接受教師設置好的問題和答案。

開放性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提出更多問題,并在求解的過程中喚醒他們的探究欲。“發生了什么,是什么讓你們這樣理解的?”學生會基于自己的理解,尋找與其主題相關的更多問題。

開放性問題能夠帶來更深刻的見解,并有助于孩子采取行動,激發他們參與的欲望,這的確是有挑戰性的。

“現在幾點了?”我之前曾這樣提問一個遲到的學生。現在回頭反思,當時并不是想得到一個答案,而是想告訴他“你已經遲到了。”我需要問他:“是什么讓你遲到,需要我幫助你嗎?”

在恰當的時候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對方進行思考,解除當下的限制,才能看到更多可能。

有時我們最初對問題的理解是錯的,當不斷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澄清時,才能找到真正的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而不是在臆斷中糾結。

許多教師面對問題時,會把問題當成一種負擔,把問題消滅在萌芽里。如果我們把問題變成一種資源,受問題的驅使進行探索,則可以推動真正的成長。

有時我們提出問題并不是要學生給我們一個答案,而是通過我們的問題讓學生向自己提出更多問題。

(作者單位系吉林省公主嶺市秦家屯鎮第二中學)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