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田園雜興,作者范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6月11日,武漢市漢陽區群建路小學五(1)班課堂上,一個比班上學生略顯年長的同學,站在講臺上自如地背誦著古詩。教室左側最后一排坐著一位樸素的女子,她望向講臺的眼光充滿愛意。
畫面中的這兩個特殊人物,是該班學生張文博和他的媽媽張冬云。自從張冬云下決心帶著患有孤獨癥的兒子上學以來,5年間母子倆風雨無阻,除生病外不曾耽誤過上學。
從最初不敢開口說話、無法握筆寫字,到現在勇敢地站上講臺背誦古詩,甚至在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上,用帥氣的架子鼓表演贏得全校師生的掌聲,張文博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看到孩子身上發生的巨大改變,張冬云覺得,自己的付出太值得了。
公汽上用腿給兒子搭凳子
“到現在我也想不清白,我家張文博為啥會這樣。”6月11日,接受采訪時,張冬云對極目新聞記者說。
13年前,張文博的誕生讓張冬云家充滿希望。直到兒子3歲,張冬云發現他跟別的孩子不太一樣。“別的小朋友都會說話了,他卻一直不張口,而且他還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張冬云說。她和丈夫帶著兒子到醫院檢查,這才知道兒子患了廣泛性發育障礙(俗稱“孤獨癥”)。
“當時的心情真是無法形容。張文博的姐姐完全沒有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生了這個病?”張冬云好像是在對自己發問。她懊惱為什么沒有早點帶兒子去檢查。
從此,張冬云開始害怕別人的眼光。“剛查出來那會兒,我都不敢帶張文博出門。他不舒服的時候總會鬧脾氣,哄也哄不好。旁人一望向我們母子,我就很心煩。”張冬云說。在懊惱和自責中,她開始了每天帶孩子跨江前往醫院康復的路。
從漢陽到武昌的醫院,張冬云要帶著張文博每天往返一趟。碰上早晚高峰公汽上人多擁擠,沒有座位的張文博就會鬧脾氣,哄不住的咿呀叫聲,經常引起其他乘客的不滿。張冬云總是盡量忍著不回嘴,被說得狠了,她也只會輕輕回一句“我兒子生病了”。之后,她會站到上下車的臺階下面,用腿為兒子搭出“凳子”。
“這些年來,我們雖然碰到了許多說話不好聽的人,但還是好心人多,很多人主動給我們讓座。路上收到的關心,讓我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張冬云說。張文博上幼兒園比較晚,上小學時他已經8歲了,個頭比別的同學高出一大截。
為了兒子她重回小學課堂
“阿姨,張文博會不會說話呀?他為什么不說話?”新生入學第一天,班上的孩子們將張冬云母子團團圍住,詢問一個又一個天真的問題。毫無疑問,他們對這個比他們個頭大的新同學充滿好奇,也對陪大家一起上課的張冬云好奇。
對于孩子們的問題,張冬云耐心一一回答。更需要耐心的,是養成張文博的自理能力。“之前在家有我照顧他的生活,幼兒園里有老師管,可到小學后,孩子一定要學會自己吃飯和上廁所。”張冬云說。吃飯怎么使用筷子、上完廁所怎么用衛生紙等,一點一滴她都帶著孩子手把手練習,一次又一次。
為方便張冬云幫兒子做筆記、督促他認真學習,老師給張文博設置了“雙人專座”。剛上一年級時,張文博有些不適應學校生活。同學們跟著老師讀課文,全班只有他一人不張嘴,張冬云只好帶著他一起,大聲朗讀課文。寫字時,張文博握不住筆,張冬云只好握著他的手,寫下橫豎撇捺。
隨著張文博的年級越升越高,教學內容也越來越難。為了輔導他寫作業,只有小學文憑的張冬云,只能用手機查出答案,再教給兒子。
校園生活讓母子變得陽光
在學校的快樂生活,讓張文博特別喜歡上學,甚至放了寒暑假也鬧著要去學校。“雖然他的能力跟不上正常的教學節奏,但他每天都會盡量把作業做完,不然就急得直哭。”張冬云介紹。張文博上小學后,每天都很快樂,她的心態也因孩子的變化而變化。現在,她出門買菜都會帶著兒子,不再閃躲旁人異樣的眼光。
就這樣,張冬云母子還成為了許多人的羨慕對象。“和我們一起做康復的好多家長,都很羨慕我們能在這么好的環境上學,不僅同學友善,老師也很照顧。”張冬云說。
其實,剛跟班上課時,張冬云特別擔心兒子的情況影響到班上其他同學。她在心里默默做了一個設定:一個月內,如果張文博過于影響其他學生或被其他學生歧視,她就帶兒子回家。讓她沒想到的是,預想的情況非但沒有出現,反而她還在教室里一坐就是5年。
就這樣,小學沒讀完的張冬云,陪著兒子重新開始讀小學。在她眼里,兒子的同學們都很善良友好,每當她和孩子需要幫助時,同學們都會熱情地伸出雙手。
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張文博不僅學會了跳繩、乒乓球等體育運動,還在今年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上,用帥氣的架子鼓表演贏得全校師生的掌聲。
她要繼續給兒子陪讀下去
“上課時,張文博有時會突然發出一聲尖叫。但其他孩子都很體諒他,不會因為這些情況歧視他。”班主任王瑩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張文博的情況比一年級時進步太多,這一切都與張冬云的付出密不可分。
因為張文博所在的班曾多次更換班主任,這個班上的學生跟“張文博媽媽”甚至比老師更親。“如果母子倆偶爾因病請假沒來學校,第二天他們身邊一定會圍著一群同學,詢問昨天沒來學校的原因。”王瑩介紹。張冬云長時間的陪伴和對學生們的照顧,讓孩子們打心眼里喜歡她。
“張文博媽媽經常給我們帶零食,我們遇到什么困難她都會幫我們。”班上同學李楚陽說。全班同學都很喜歡張文博和他的媽媽。雖然張文博和其他同學有些不同,但大家還是把他當成普通同學對待。
明年,14歲的張文博就要小學畢業了,未來何去何從成了張冬云的一塊心病。“我家附近沒有對口的特殊學校,如果去普通初中,孩子不僅學習成績跟不上,他可能也適應不了新環境。”張冬云說。即便如此,她還是希望孩子繼續讀下去,將來能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如果孩子以后還能繼續上學,我愿意一直陪著他讀下去。”即使現實困難重重,張冬云依然對生活滿懷希冀。(
向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