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科學、及時、準確把握基礎教育質量狀況,推動教育管理和決策科學化,引導全社會樹立和踐行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在推動基礎教育質量提升,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進行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過程中,一批學校和地區表現優異、數據亮眼,而量化的成績背后,他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而進行的創新探索及其取得的經驗,更值得學習和借鑒。
素養為本能力導向,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品質
數學課程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課程。數學課程如何走出大量刷題、重復機械訓練的老路,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北京市西城區登萊小學通過校本教研等方式,引導教師關注學科核心素養,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和區級學科學業質量測查,以評促教,建立以素養為導向的數學課堂,通過不同層面的設計與安排,幫助學生脫離表層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同時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素養為導向的數學教學,一定是“目中有人”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河西鎮中心小學創造機會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讓數學學習變成積極有效的探索交流過程。為此,學校強調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時注重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參與合作交流,并通過數學史的介紹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以素養為導向的數學課堂應該是高效率高品質的。江蘇省通過全省數學專題研討和優秀課評比活動,打磨有代表性的典型課例,引領全省小學數學教師聚焦數學課程核心內容,從4個方面提高課堂品質:一是充分發掘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和求實的科學精神;二是聚焦數學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三是通過開放性的教學設計引發學生差異化思考,組織起有效的課堂交流;四是讓學生經歷數學的探究與挑戰過程,激活發展潛能。這一系列舉措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小學數學學科學業質量整體表現良好。
以素養為導向的數學教育,需要靠科學的評價制度來牽引。石家莊市長安區教育局以評價改革推動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從注重知識向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轉變,除學業成績外,還從情感與態度、合作與交流、課外實踐等非學業方面進行評價,同時在試卷命制上突出多樣化、情境化、聯系生活實際的命題方式,重點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深度理解的能力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則以中考為抓手,推動山西省初中課堂教學改革,在命題上凸顯“跨學科整合”“不確定性結構”“真實任務情境”“理性思維和批評質疑”4個方面的特點,引導數學教學突出能力導向、素養導向,考試評價改革與教學改革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立足課堂全面拓展,綜合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長效策略。正因如此,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將閱讀與數學、科學并列,作為測試的三大素養之一。
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離不開實踐智慧,實踐智慧只能由個體從特定的情境和學習經歷中獲得。上海市基于學生的學習經歷,構建適于閱讀的單元教學策略,并以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拓寬學生閱讀文本類型,豐富學生的閱讀經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比如,上海市以整本書閱讀活動為抓手,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采用梳理式閱讀、闡釋性閱讀、問題式閱讀、演繹式閱讀、評析式閱讀、移情式閱讀,讓學生掌握單篇閱讀策略,并將其遷移、應用到課外閱讀中。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以語文學科為核心,從閱讀資源配置、文化環境營造、閱讀課程建設、評價方式變革、家校閱讀引領等方面系統推進區域“大閱讀”工程建設。全區投入學校圖書館建設經費累計超過1億元,每校每年用于購置新書經費不少于10萬元;全區推進“每天集中讀書一小時”行動,倡導師生過“晨誦、午讀、暮省”的“書式”生活,開展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區內學校借助課程整合推進“大閱讀”工程,在課程內容上實施“區域+校本(師本)”計劃,每學期及寒暑假向學生推薦閱讀內容,將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每周有固定的課外閱讀專用課時,推動課外閱讀課程化。
山東濰坊安丘市實驗小學倡導師生全員全科閱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相長”。學校組織師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讀書創作活動,成立了校園文學社,整合閱讀推薦課、閱讀推進課、實踐活動課和讀寫匯報課4種課型,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課內課外相結合,強化經典誦讀與主題學習,讓學生的主題習作指向表達,讓學生的閱讀素養和積淀為寫作助力。
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則從課程建設入手,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2013年至2019年,先后研發了“綜合閱讀”“經典誦讀”等地方課程。使用統編三科教材以來,湖北省開發了“跟名師一起讀名著”系列名著導讀叢書,開展“小學生經典誦讀”“群讀類學”等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帶動閱讀課程及閱讀教學,將學生閱讀視野從教材引向豐富的書籍世界和現實生活,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深圳市龍崗區則在兒童閱讀推廣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過小學語文教師全體研訓的方式,培養兒童閱讀推廣人才;通過名師工作室的示范引領,鼓勵指導教師上兒童閱讀課,開展兒童閱讀相關課題研究。龍崗區借力廣東省“書香校園”創建活動,建設了一批兒童閱讀推廣基地,開展各種兒童閱讀推廣賽事活動和大型讀書系列活動,通過規則設置擴大參與面,“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演講比賽、小學課本劇表演賽、親子閱讀挑戰賽等相關活動吸引學生們踴躍參與。
健康第一體教融合,體育回歸教育主陣地
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不僅關乎個人成長與家庭幸福,也關乎國家未來和民族希望。只有練就一身好體魄,才有可能“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北京市大興區教委積極倡導教師全員體育育人、學生全員主動鍛煉,提出每日家庭體育作業“一練”、每日在校一小時“一動”、每周家長(小學)帶領參加體育活動“一訓”、每月學校體育主題活動“一賽”、每學期學生身體狀況家長“一會”、每學年學生健康體質“一測”的“六個一”目標。大興區還通過對體育課堂教學進行運動負荷監測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為此,大興區在監測數據設定、設備使用、監測數據對比分析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嘗試在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中加入運動負荷評價要素,通過運動負荷監測,為一線教師安排和設計體育運動強度提供參考依據,改善教學效果。
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以“多維互動、主體體驗”理念為核心,以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變革課堂教學方式和優化校本作業為主攻方向,推動體育課堂教改實驗。在校本作業優化方面,湖里區以體能練習為抓手,設計了課內體能作業和體育家庭作業。作業的設計注重趣味性,以游戲或競賽的形式進行,注重綜合性,在重點發展學生敏感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同步發展非敏感期體能,避免出現短板。低年級體能練習以發展學生柔韌、靈敏、協調、速度素質為主,中年級側重靈敏、協調、速度和耐力素質,高年級突出力量和耐力素質,最終通過量變形成質變,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發展。
湖北省武漢市興山縣昭君鎮中心小學的每個學生都有兩件必不可少的玩具:足球和跳繩。這兩項運動,他們每天要在足球大課間和體育家庭作業環節打卡。該校雖然是一所鄉鎮小學,但是足球場、籃球場、乒乓球臺、單雙杠、肋木、爬桿、平行梯等各類運動場地和健身器材卻應有盡有,只要不是下雨天,這些地方都不會閑著,下課鈴一響,到處是學生們活動的身影。學校開設了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10多個社團,讓學生學有榜樣、練有興趣,在這樣充滿運動氛圍的環境中,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逐年上升。
貴州省則依托貴州師范大學等高校設立學校體育研究中心,通過“大幫小”提高學校體育科學化水平,鼓勵開設體育教育專業的高校建立體育教學專業聯盟,大力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戶外體育運動項目開展;推動體教融合,支持普通中小學與體育運動學校聯合辦學,創新學生體育競賽舉辦形式,將全省大學生運動會與中學生運動會合并為全省學生運動會,每3年舉辦一屆。
云南省陸良縣則一級抓一級,把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工作層層落實,使班主任和體育教師掌握《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實施方法、測試內容,做到“先培訓后上崗”。體育課教學管理注重制定“量標”,使體育教研組及每個體育教師對教學有統一的認識和準確的評價。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第16中學在體育設施和體育師資培訓上舍得投入,體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學校注重傳統項目的校本教研和課程開發,一年級全面實施跳繩教學,二至八年級在原有體育課中抽出一節開設專門的足球課,五年級開設一節乒乓球課,每年寒假在內初班七年級開設4周冰課,九年級針對中考項目設置晚訓一節課。這些課程在提升學生體能的基礎上,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美育融入教育全過程
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各地各校在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加強美育實踐活動、營造處處有美育環境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較好效果。
北京市順義區教委制定《順義區中小學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2)》,推動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滲透到各學科中。5年來,全區累計投入1000萬元開展藝術教師專項培訓,投入700萬元進行美術、書法、音樂教室等資源建設,投入400余萬元開展各類藝術活動。順義區還利用聯盟組團工作機制,使農村學校學生有機會走進城區名校體驗音樂廳、高水平書畫教室,享受優質校教育資源。同時,推動校內外資源共建共享。區教委結合“高參小”項目,組織教師到高校參觀學習,聘請高校專家、教授深入中小學指導,提高藝術教師綜合素質。
為規范藝術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福建省教研室梳理并細化義務教育學生藝術能力標準,針對不同學段課標中的學習內容提出相應教學要求與建議,并通過分主題式教研、課題式研究、區域性研究,搭建不同平臺提升教研員指導力與教師教學力,讓音樂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落到實處。
內蒙古準格爾旗充分發掘本地鄉土文化資源,將獨具內蒙古地方特色的草原、森林、沙漠等人文景觀,以及民族風俗、服飾和飲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通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主題性學習、藝術展示等方式融入美術課堂,聘請退休藝術教師、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為課后服務輔導員,讓學生在學習中傳承民族文化、豐富文化視野、增強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教育局通過校長、教師、創編團隊3支隊伍建設,打牢藝術教育根基,各學校校長親自抓藝術教育工作。除了課堂主渠道之外,該區舉辦系列藝術活動已經成為常態,如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以音樂、美術活動為主的歡樂周,每年舉辦一次全區中小學文化藝術節,定期舉辦“旅順合唱節”,此外,還通過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請專業院團走進校園,讓學生面對面感受高雅藝術。
上海市改革探索藝術素養評價機制,初步建成全市學校美育綜合管理平臺,建立市教委統籌、區教育局主管、學校自評的三級藝術測評管理體系,全面實施學校藝術教育自評和年報報送制度。上海市將音樂和美術納入初中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將藝術實踐活動納入初中和高中綜合素質評價。上海市還加強不同學段學校間藝術項目的統籌布局,由1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按照項目與至少2—3所初中、4—6所小學共同組成一個基本的藝術項目“一條龍”布局單位,充分發揮“一條龍”高中階段學校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效應,充分依托課程教學、藝術實踐、藝術展演等載體,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藝術愛好與興趣。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結合區位特點和高校優勢,全力打造有西湖特色的藝術類拓展性課程,如社區共建課程有龍舟號子、泗鄉竹馬、龍塢彩燈、西溪小花籃等;高校共建課程有越劇、音樂劇、高校音樂廳、名家賞析、書法等;館校共建課程有樂趣名畫、智趣彩泥、稚趣國畫等。西湖區還倡導藝術教師創建藝術工作室,打造“全境式”藝術教育空間,營造氛圍,定期開展各種藝術作品展,使校園各個角落都洋溢著濃郁的藝術氣息。(汪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