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艾草真的能殺菌嗎?”從端午節的一個習俗開始,上海市中國中學的生物教師楊曉鳴和學生開展了整整一個暑假的課題研究,也開啟了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賦能課堂轉型的探索實踐。
從質疑出發,在問題與沖突中激發探索欲,將多學科知識融合學習,同時創設真實情境,解決實際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給學科教學帶來了本質變化,師生一起探索、創生,課堂變得越來越精彩。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與祖國同名的學校,中國中學2017年申報成為上海市創建特色普通高中項目校,開啟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鮮明特色的發展新征程。
學校教導處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課堂轉型為契機,指導教研組編寫各學科教學指南,積極探索學校辦學特色與課程體系的深度融合。
語文課整本書閱讀經典名著,感受傳統文化的思想魅力;歷史課以“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為主線梳理中華法系形成之旅;思政課圍繞我國優秀傳統美德“孝”文化展開探討;體育課在校園武術推廣中感悟傳統文化內涵……將辦學特色融入課程的過程中,課程的育人價值日益凸顯。
在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學校還新設了課程中心,探索構建“新六藝”校本課程體系,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提升綜合素質開拓新的空間。
校長鄭敏芳表示,將辦學特色融入課程的過程中,學校從“尋方向”轉為“尋對策”,強化頂層設計,構建豐富的課程體系,完善課程評價體系,促進課堂轉型發展,探索教學主體與學習主體的融合,實現了和諧互動、教學相長,教師素養和學校教科研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市、區級共享課程和教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僅2020年一年,學校教師就在各級各類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
凝聚辦學特色,推動課堂轉型,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中學圍繞“新六藝”課程構建不斷積聚資源,先后成為“上海市非遺技藝傳承基地校”“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哲學教育基地”“上師大古詩詞吟誦研修中心基地校”“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基地”“上海市工程項目合作校”“傳統武術八卦掌傳習工作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逐步拓展、加深。
教育資源重構、教育空間再造、教學方式創生、育人方式變革……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創建5年來,中國中學的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學生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長體驗,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同和自信不斷加深。
讀書節上,學生們畫畫、作詩、寫書法、制作書簽,表達自己對中國文學經典的理解和感受。
工程課上,學生們研讀古代文獻,進行歷史考證,運用地理學知識發現,和氏璧開采之地周圍均為綠松石產區,于是在“和氏璧復原計劃”中大膽地添上了一抹綠色。
在探究性學習中,高二學生鄭士珺從《楚辭》中獲得創作靈感、采用掐絲琺瑯的技藝,運用中醫制藥中脫水剝離的技術結合3D打印創制出一副精美的耳環“秋之歌”,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在現代手創作品中完美呈現。鄭士珺感慨地說:“如果沒有學校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和老師們的指引,我就不可能有這樣獨特成長體驗。”(任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