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在家寫作業有個故意拖延的怪現象,原本花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他會花上好幾個小時。究其原因,大多是家長看到孩子寫完作業后,擔心孩子浪費時間,又額外給孩子布置一些作業。時間一久,孩子就有了應對之策——反正寫完作業還有額外任務,不如邊玩邊寫,把時間掌控在自己手中。于是反而逼著孩子養成了磨蹭的習慣。
家長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有很多弊端。一是家長的主要職責應該是配合學校和老師,老師會根據課程標準、學習進度來布置作業,家長不見得了解這些內容,盲目增加作業不一定能幫助到孩子,還有可能打亂孩子的學習節奏。二是如果沒有和孩子協商一致,強行布置額外作業,只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對親子關系也帶來不良影響。
有的家長可能會有焦慮和疑惑,如果不額外給孩子加點兒作業,家長還能為孩子的學習做點兒什么呢?其實以下幾件事情,家長是完全可以做到且對孩子學業有切實幫助的:一是配合老師,督促孩子按時保質完成學校作業;二是當孩子學習遇到問題且向家長求助的時候,耐心給予解答和幫助;三是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比如孩子對哪門功課感興趣,哪門功課困難比較大,哪些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哪些內容還沒有學會等;四是和老師之間保持良性互動,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也讓老師及時了解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況并提出建議。如果孩子的確有比較薄弱的科目,需要加大練習量,家長可以請任課老師和孩子一起商量合理的補習計劃,而不是完全從家長的意志出發,強行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
有家長看到孩子早早做完作業,便擔心孩子會浪費余下的空閑時間。其實不然,讓孩子擁有一些自主時間并不是壞事,讓他學會自己規劃和利用課余時間,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尤其是中學生或小學高年級孩子,寫完作業后也許會按自己的學習思路和計劃安排復習、預習。如果家長偏行己意給孩子布置作業,孩子又不敢反抗,他的學習主動性會受到打擊,時間一久,學習興趣和自主能力也會減弱。
總之,家長不能每時每刻都把孩子拴在課本的學習上,也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孩子的時間使用效率。完成學校作業后的空余時間,應鼓勵孩子做些自己感興趣的閱讀、運動等事情,還可以用來和孩子一起討論科技、歷史或社會問題,分享人生經驗,創造親子交流的寶貴時光。
(作者系本報記者)
作者: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