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我們不禁思考,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如何適應社會需要?
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近日聯合印發了《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強調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并鼓勵高校的專利申請應當實現從看數量轉變為重質量,從重申請到重實施的戰略性轉換。培養符合新時代社會需求的知識產權人才,已成為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運用能力的重要抓手,也將為推動各項知識產權政策的貫徹落實提供人才保障。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思考新時代社會經濟建設中對于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特點,結合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現狀,從中找到問題的癥結,解決學科建設的困境,突破專業發展的瓶頸,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人才的專業水平和適應能力,以滿足服務創新強國、知識產權強國的社會需要。
一是強化專業特色,進一步加大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的人才培養。《若干意見》出臺的背景在于,提升專利等科技成果質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由此可見,科技成果及其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是該意見的重要內容和工作重心。根據2015年8月29日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2條的規定,“科技成果”是指“通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通常而言,科技成果主要包括發明創造、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生物醫藥新品種及技術秘密等。科技成果的自然科學屬性,決定它們通常可以采用申請專利的方式加以保護。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尤其是專利等技術類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是服務和推動高校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創新和保護的重要供給側。
人才的培養應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正因如此,就未來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而言,理應進一步加強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此外,技術類知識產權與自然科學結合最為緊密,此類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就是解決技術創新成果的保護問題,解決創新成果的定分止爭問題。人類生生不息,技術創新永無止境,技術類知識產權領域大有可為,也注定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教學需要接地氣,強調知識應用和解決實務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是優化課程體系,加強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營的課程建設。加快知識產權管理與技術轉移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是《若干意見》設想得以落地和確立的目的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知識產權專業化人才,要服務于科技創新項目的全過程,包括項目的選題、立項、實施、結題、成果轉化等各個環節。構建高校專利申請前的評估體系,從專業的角度作出判斷和評估,切實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專利申請質量,也是服務科技成果創新和保護的全過程。因此,從專業人才在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中的作用來看,應當具備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的綜合能力。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定,“知識產權管理、知識產權文獻檢索與應用”等涉及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技能培養的課程,也已被列為知識產權專業的核心專業必修課。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教育部辦公廳近日聯合發布的《關于組織開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建設工作的通知》同樣強調,“提升高校知識產權管理能力,切實提高高校的創新質量和效益”,其目的也是提高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能力。遵循人才培養的規律,改善和優化當前的課程體系,構建且強化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營的課程建設,已成為高校法學教育的當務之急。
三是探索新手段,構建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新時代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要為社會經濟創新和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成果的保護和轉化提供專業服務和智力保障。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技術資訊和理念,既是新時代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也是高等院校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中需要應用的教育教學手段。此外,互聯網、人工智能及其衍生技術在當前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科技成果創新的主要陣地,也是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對象和內容。就此而言,新時代知識產權人才具有深刻的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時代印記。互聯網、人工智能推動著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中課堂信息化的革新,推動著新時代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變革,有助于構筑新時代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多維度智慧教育教學體系。技術類知識產權法如專利法,是社會科學“法律”通向自然科學“技術”的一門主要課程。就此而言,專利法無疑是一架貫通兩大學科的橋梁,也是作為法學“文科”與理工科進行對話,甚至服務和指導他們進行科技成果創新的一門“技術類”知識產權課程,理當利用新技術變革課堂形態,創新培養模式。
社會對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正在改變,社會的需要是學科發展最直接的動力。遵循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的規律,不斷改造和優化教育教學模式,找準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的契合點,深化高校知識產權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才能有效應對新技術、新時代的知識產權人才需求。
(作者單位:北方工業大學,本文系北京市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10052971921/089]、北方工業大學教改重點課題“多層次知識產權法律人才培養方式探析”[NCUT2017JGZ01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