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教同心、資源同聚 構建家校協同育人的“旋轉門”
2020-04-23 14:23:24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動,形成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家校協同育人,是通過理念融合、優勢組合、資源融合,形成新的目標共同體、協作共同體、資源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實現目標同向、施教同心、資源同聚、成果同享。構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旋轉門”,是實現家校協同育人的必然選擇和有效策略。

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明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日益分離,從家庭之門到學校之門,整體生態環境被分化,教育共同目標被分解,協同育人責任被分割,綜合教育資源被分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沖擊著傳統學校教育的圍墻,居家學習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責任與功能,促使我們重新定位家校協同育人面臨的新需求、新趨勢和新機遇。

世界進入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聯通起來,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合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無限可能。構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旋轉門”,實現體系現代化、資源數字化、傳輸網絡化、功能一體化,是實現家校協同育人的關鍵之舉。

構建家校協同育人“旋轉門”,意味著打造家校命運共同體,實現家校雙贏共同發展。即以家校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未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共同使命、共同責任、共同行動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

作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責任主體,家長和學校在法律上具有平等性、差異性和共通性,在培養目標上具有高度的同向性和一致性,施教同心才能相互融合,教育生態才能充滿活力。同時,資源同聚要求克服傳統學校教育存在的自我封閉格局,統籌協調一切社會資源,彌補家校協同育人在制度保障、資源支持、技術支撐和機制聯通方面的缺乏,在組織資源、治理資源和社會資源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協同育人的質量、效率與效益。

構建家校協同育人“旋轉門”,意味著完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賦予學校教育既教育學生又教育家長的雙重責任。

世界銀行的相關報告證明,兒童在學校的學業成果,受家庭教育水平和品質的直接影響。缺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質量難以提升,目標更難以達成。后工業社會,學校教育改革的最根本方向是對學校教育功能的調整與提升——單一、單向、封閉的學校教育時代已經過去。

構建家校協同育人“旋轉門”,意味著基于現代互聯網技術,實現教育資源雙向轉換。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2019年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全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全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同時,全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占網民整體的27.2%。互聯網的普及與應用,成為推進教育觀念與模式改革的重要動力。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蔓延,人類或將進入一個與肺炎共存、與疫情長期奮戰的時代,要求我們總結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學校教育的經驗和教訓,從國家教育安全的戰略高度認識、謀劃、做好家校一體化資源建設。一方面,要構建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體系和資源配置體系,提升學校教育抵御重大公共安全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鄉村家庭互聯網普及率和設備使用能力與水平,向農村特別是貧困家庭輸送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良性發展。

構建家校協同育人“旋轉門”,意味著促進家校深度融合,實現協同育人雙向互動。要推進社會參與教育治理常態化,提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的廣度,建立家校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促進教育追求、教育智慧、教育資源、教育策略深度融合。

要加大各級政府對家校協同育人的政策投入、財政投入和人才投入,健全財政保障體系。公共教育資源要更多向家庭教育傾斜,補足補齊家庭教育發展的戰略短板、政策短板、資源短板和研究短板。可以通過家長委員會、家校合作聯合體、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等多種方式,推進家校協同育人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增強家長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家長學校)的科學性和規范化,實現父母課堂系統性和常態化,開設多元化、多類型、菜單式的家庭教育專題課程。

尤其要重點發展鄉村家庭教育,重視家校協同育人中的兒童參與,完善教師作為家校協同育人旋轉門的推進者、構建者和實踐者的專業能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者、工作者和研究者在知識、技能和素質方面的專業水平,讓家校協同育人的“旋轉門”實現良性運轉。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