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克時艱 貢獻高校力量 加強在線教學管理和引導
2020-05-06 08:32:40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當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為與世界各國共克時艱,教育部支持國內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等教育在線教學平臺開發國際版,呼吁國內高校向世界各國大學生和全球學習者積極提供在線教學的經驗、成果和資源。復旦大學積極利用多年來在線課程建設和改革的探索積累,以及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間的實戰經驗,為世界高等教育抗擊疫情貢獻復旦力量、提供中國方案。

自2013年以來,復旦針對不同學習者類型與需求,逐步形成三大類課程應用方向:一是面向社會廣大學習者的慕課,以擴大復旦優質品牌課程的受惠面;二是面向高校學生的跨校學分在線課程及專業,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拓多專業學習渠道;三是面向校內學生的混合式在線課程,旨在有效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此外,我們還研制并運行了一套既與國際對話銜接,又扎根中國本土情境的高等教育在線課程質量標準,指導和幫助高校教師持續提升在線課程的設計和運行質量。

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間,復旦校內絕大部分課程實現平穩調整和轉換,共計2698門次本科課程全部按照新教學安排方案,順利有序開展在線教學運行。結合兩個多月以來在線教學的準備、組織和運行實踐,我們針對高校如何開展好在線教學,確保線上教與學各環節的順利實施,形成了以下經驗和體會。

一要搭建統籌協調組織機制,全面確保在線教學有序進行。教學管理部門作為組織安排在線教學主職部門,需與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學生管理等多部門形成有機銜接,在加強在線教學管理和引導的同時,提供全面在線教學支持和保障。

二要引導教師不僅利用技術開展教學,更要反思和改變自我教學。復旦推薦教師采用“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模式開展教學,將這一階段的在線教學視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良機。經過這段時間的全在線教學,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意識在教師群體中得到普及;教師制作講課視頻等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技術水平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師生反饋效果超出預期,特別在師生互動方面顯示出了相比傳統課堂的明顯優勢。

三要重視課程教學設計,減少在線教學后期可能的倦怠和松懈。由于在線教學相比傳統課堂缺少了教學師生間、生生間非語言類交流,更需注重課程設計的結構性和節奏感。教師通過設計環環相扣的學習活動和任務,提供及時學業反饋,構建在線教學閉環流程;通過提問、調查、互答等多種手段緩解在線視聽疲勞感,增強在線教學互動性。

四要持續關注并及時解決師生在線教與學過程中遭遇的困難。例如,及時關注網絡條件和技術能力薄弱的師生,提供相應技術輔助和政策支持;發布工作提示、舉辦專題沙龍,幫助教師持續優化課程安排;增設助教崗位,分擔教師在線教學準備和組織協調的壓力。

五要提前考慮在線教學引發和牽動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如講課視頻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課程教材獲取的問題、在線考試可行性的問題等,均需學校及早考慮,及時研究相關方案,發布有關規定,確保線上教學各環節有序進行,盡可能減少教與學過程中的梗阻感。

在校園外,復旦也積極為國內外高校和師生貢獻著自己的力量。2月中旬,復旦專家學者關于在線教學安排的解讀視頻閱讀量逾9.5萬次;戰疫醫學專家張文宏和吳凡教授為全國高校學生開講“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課”,首播2小時觀看量突破200萬次;受美國百人會等協會邀請,向美國教育界管理者和教師分享復旦和中國高校抗疫的對策和探索。當前,130余門復旦在線課程在國內公開課程平臺上開放運行,為兄弟高校和廣大學習者提供優質課程資源。復旦將持續推薦優質在線課程上線國際平臺,為世界高等教育抗擊疫情貢獻中國力量。

(作者系復旦大學副校長)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