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個多月的發掘,再次出土文物10000余件,其中重要文物2000件;首次在國內發現世子金寶實物——重達8公斤的“蜀世子寶”金印。這是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第三期考古發掘的豐碩成果。
在這次考古中,由電子科技大學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中心等多家單位組成的聯合探測團隊(以下簡稱探測團隊)第三次助力考古探測,奮戰了70多天,成功繪制出了覆蓋70多萬平方米的“江口沉銀”全域“藏寶概要圖”。
全域探測
覆蓋70多萬平方米
2019年11月20日,探測團隊從成都趕赴江口,就此展開了長達70余天的第三期“江口沉銀”遺址水下綜合探測工作。
2017年和2018年,探測團隊先后兩次助力江口考古探測。在2018年的“江口沉銀”遺址第二期考古發掘中,該探測團隊就繪制出了一幅覆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3D藏寶圖”,為“江口沉銀”遺址第二期考古發掘區的古河道準確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
所謂“3D藏寶圖”并非一張常見的平面地圖,而是基于多種電子信息探測手段繪制的考古區三維綜合掃描影像。
由于在前兩期科技考古工作中奠定的堅實基礎,探測團隊這一次制定了探測范圍更大、考古研究信息更為豐富的第三期考古探測工作計劃。團隊技術負責人、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周軍博士表示:“在前兩次水下探測的技術積累和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更為高效和可靠的技術工作方案。”
就探測范圍而言,這次他們探測了包括岷江主河道、上游正南江與府南河在內的幾乎整個“江口沉銀”遺址區。探測區域北至府南河的府河大橋附近,南至岷江主河道的岷江大橋附近,覆蓋面積約70多萬平方米,是第二期探測面積的7倍多。
在本期探測工作中,探測團隊根據研究對象的尺度差異,設置了不同的測線間距。其中,在第三期圍堰區外圍采用50米左右的測線間距,實現了全區河床基巖的三維形態探測與建模,獲得了全區的河道特征概要圖。
與此同時,在第三期的考古發掘區采用10米間距布置水上電法探測工作,完成了文物富集有利區段的精細結構探測。在有利于文物富集的重點區段,利用高密度布置(2米間距)的頻率域電磁剖面法與地磁法開展了金屬文物的無損檢測工作,通過電磁與地磁的響應特征分析,為后續的考古發掘提供了判斷依據。
精準高效
精準定位“沉銀有利儲集區”
在2018年的“江口沉銀”遺址第二期考古探測中,該團隊就已經確定了“沉銀”遺址區一部分河道基巖的結構特征和深泓線(又稱溪線,即沿河流方向最大水深處的連線,沿此線的剖面為河流的縱剖面)分布的準確位置。而在本期探測工作中,探測團隊要進一步摸清遺址區全域的岷江河道基巖結構特征和與之相關的藏寶圖概要信息。
在70多天的努力探測中,他們一邊觀測和采集各種數據,一邊分析和處理相關資料,從而使寶藏信息概要圖的神秘面紗被慢慢揭開,逐漸地展示在了團隊面前。
隨著整體探測工作的推進,覆蓋整個“沉銀”遺址區的河床基巖結構“概要圖”不斷得到完善。這為將來的科學數據分析和考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其中也包括了本期考古發掘中的“沉銀有利儲集區”。
周軍說:“通過水上電阻率成像法,我們找到了一處倒坡結構特征極為明顯的區域,并判斷這里是一個重要的‘沉銀有利儲集區’,同時,用頻率域電磁法和高精度磁法探測也進一步佐證了該區域在第三期考古發掘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江口沉銀”遺址的水文環境復雜,單件文物幾何尺寸較小,且埋藏于水下的卵石層中,分布零散、規律復雜。因此,團隊在前兩次探測中就創新性地提出,要著力探測河床基巖結構、研究文物分布規律、尋找“沉銀有利儲集區”。
本期考古發掘圍堰的區域與河道基巖中的“倒坡結構”關系十分緊密。此后的文物出土情況,進一步印證了團隊的判斷——他們關于“沉銀有利儲集區”的推測是正確的。
水下考古
電子信息技術綻放異彩
對于周軍和團隊成員而言,持續跟進“江口沉銀”水下考古探測項目,不斷地在水下探測領域積累技術和經驗,使他們不斷取得新的研究成果,達到了新的研究高度。
周軍表示:“團隊最大的收獲是摸清了水下文物富集的規律,獲取了大量與古代地理環境特征有關的探測資料,這是未來繼續深入開展考古和探測研究的基礎!”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是本次科技考古工作中地質與地球物理技術的重要支撐單位。“在地質調查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江口沉銀科學考古探測是地質調查工作履行公益性職責的必然要求。”中心主任李文昌教授表示,在這次調查中,團隊把地質調查中的多源地球物理信息處理解釋方法應用到科學考古中,拓展了地球科學的研究領域,同時也體現了服務于社會公益性事業的天然職責。
“內陸淺水域的探測工作有它的特殊性,面對復雜的兩棲工作環境,我們采用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術,這些新思路和方法技術在類似環境中的地下探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與推廣價值。”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胡光岷教授表示,團隊將進一步總結經驗,開創“電子信息+考古”的新局面,讓“給大地做CT”變得更加簡單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