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墨戎苗寨:苗族銀飾,穿在身上的歷史文化瑰寶
2020-10-27 10:11:37 來源:壹點網
1
聽新聞

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除了人口最多的漢族之外,剩余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點,苗族則是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一個民族。苗族人口多,分布也比較廣闊。在湖南湘西區域,就有著一群具有苗族特色代表的苗族同胞聚集地。它們跟隨祖先遷徙于此,播種自身文化,發揚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與特色。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其中具有代表性苗寨——墨戎苗寨里那具有特色、包裹著苗族上下的銀飾文化。

龍鼻嘴村又名墨戎苗寨(“墨戎”為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地處吉首、保靖、古丈三縣(市)交界處,多條鐵路、高速公路等穿寨而過,交通便利,素有古丈縣“南大門”之稱。墨戎苗寨依山傍水坐落在龍鼻河畔,全村占地面積約11.8平方公里,其中90%的人口為苗族,是一個典型的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這里民風淳樸,苗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先后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湖南省美麗少數民族特色村”、“湖南省苗族花鼓之鄉”、“國家AAA級景區”等榮譽。

\

苗族銀飾手工鍛制技藝是一項在苗族民間傳承數千年的頻臨消失的古老手工技藝,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手工銀飾以其富有民族美好的精美圖案,傳承著整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而墨戎苗寨正是古丈縣唯一一所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有一句古語“老鴉無樹樁,苗族無故鄉”,說的正是經過漫長時光遷徙的苗族。相傳在中國古代,苗族人曾聚居于長江中下游及黃河流域一帶,但是由于受到戰爭的影響,全民族不得不進行了數次大遷徙。在遷徙的過程中,苗族人們無法將大量的家用品帶走,造成了不少的損失。后來,苗族人為了減少損失,便把家產換成銀子,將其打造成首飾佩戴身上,方便遷徙,這是苗族銀飾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

另外,苗族崇尚巫文化。苗族的銀飾從它誕生之初,就具有巫術的功能。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銀飾的精神內涵,在各種銀飾圖案中,寓含著巫術、信仰的圖像占據裝飾物的主要位置。苗族的人們相信銀飾是避邪的神物,可以驅邪逐崇、消災祈福,為人們帶來吉祥和幸福,篤信純銀象征著光明和正氣。

\

苗族銀飾的加工工序復雜,全是手工操作完成。制作流程包括熔銀、鍛打、下料、做鉛托、雕花、焊接、洗銀等七大工序,其中又可細分為幾十道小的工藝流程,制出精美紋樣,然后再焊接或編織成型。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苗族銀匠善于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他們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對細節或局部的刻畫注重推陳出新。

工藝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銀飾日臻完美一塊粗銀經過銀匠師傅千千萬萬次的反復敲打錘煉,做出世人喜愛的精美銀器飾品,這考驗的不僅是師傅們的耐力,對他們的技術要求也極高,所以“手藝難,守藝更難”,要將這份獨特的手工藝傳承下去,每一個匠人都有著自己的堅守和責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