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機器人"|科技構筑應急救援守護力
2020-10-31 20:36:12 來源:財訊網
1
聽新聞

無人機是用無線電遙控或程序控制的無人駕駛飛行器,集成了航天、信息、控制、傳感及新能源等多學科技術,被譽為"空中機器人"。近年來,隨著無人機技術的逐漸成熟和傳統救援手段局限性的日益突出,無人機技術在應急救援方面凸顯出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2018年,一個整合了11個部門13項職能的應急管理部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大應急"時代,需要應對"全災種"條件下的救援任務。中國的應急體系建設需要讓科技創新的無人機技術融入到城市的血脈之中,產生賦能守護人們的生產生活。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戰略之一。

從科技裝備里提升戰斗力。在技術的應用方面,航拍、地質勘測、農業植保、環境保護、電商快遞等多領域都可見無人機的身影。尤為特別的是,依靠快速響應、現場采集數據并實時傳輸等特點,無人機近年來在航空應急救援中的優勢越來越凸顯。

作為突發性事故勘察和災情回傳的重要應用,無人機已經成為防災應急產業中新興的技術風向和高配裝備。無人機對氣象和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以翼龍無人機為例,其防水級別在暴雨暴雪中也能作業。通過使用無人機機載設備,可將災害現場"數字化",并且第一時間上傳至救災指揮部。為消防應急部門合理分配救援力量、制定精準救援方案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持。

在地震救災中,通過應用無人機高空視角,可快速生成受災區域二維正射影像、三維模型,形成"電子地圖"便于救援人員精準決策,快速行動。森林救火、高層滅火時,可通過搭載熱成像的無人機飛近觀察,判斷起火位置,為制定精確撲救方案提供參考。在抗洪救災過程中,無人機可以聯合應急救援聯盟成員一同探索,制作出二維正射圖、并在空中遠距離測量潰口長度、開展自動化巡檢等等,構筑起了科學防汛的"新堤壩"。

和傳統應急救援手段相比,無人機成本低、靈活度高、機動性好、對環境要求低,在處理自然災害及社會安全事故等救援事件時能夠從空中完成特殊任務。在復雜氣候地理環境下,無人機還可以有效地規避救援人員傷亡等問題。與此同時,依托先進的傳感、檢測等技術,無人機參與的航空應急救援還可以實時檢測災情并將數據傳回 ,成為救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出在應急救援市場方面的巨大潛力和產品需求。

2020年9月29日凌晨4時50分,翼龍-2無人機從貴州安順機場起飛,奔赴四川木里,成功開展了全球首次大型無人機應急通信實戰演練。航時近20小時,實現了跨兩個戰區三個省份、跨晝夜全天候、夜間中雨等惡劣氣象條件下作業,通過公網與專網結合、寬帶與窄帶融合、空天地一體化通信覆蓋等創新技術手段,翼龍無人機解決了斷路斷電斷網的"三斷"災難現場通信保障難題,為第一時間開展應急救援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