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孩子從小就被父母、親戚、鄰居等冠上一個“乖小孩”的稱號,他們懂事聽話,能察覺到其他人細微的情緒波動,懂得換位思考,做事情也小心翼翼。但其實你知道嗎,這樣的孩子,可能并不是你所謂的“懂事”,而是我們所說的“討好型人格”。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的內心活動經常是以他人為中心,比如“媽媽生氣了,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朋友不開心,是不是自己太自私沒考慮他的感受?”、“老師不表揚,是不是自己沒有其他小朋友優秀?”等等,長此以往下去,還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喪失主見。
一、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吃虧在哪里?
討好型人格孩子最顯著的特質就是敏感。他們熟知別人的情緒需要,并情不自禁地做出自我犧牲。對于他人的愛和關注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并懷有這樣的心理暗示:“我必須做得很好,別人才會對我好”。所以這些孩子往往會表現出這些性格特點:敏感、膽小、不自信、過分乖巧;善于觀察他人的臉色,被他人的情緒所控制;缺乏主見,做事只為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賞識。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寫過一本書,叫《討好是一種病》(The Disease to Please),她在書中提到:“關于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贊賞和認可上癮。”
其實,孩子之所以認為這種討好行為是合理的,并將“討好”作為自己的處世哲學,與他們小時候的經歷和成長環境脫不開關系。那么,有哪些因素最易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
①嚴厲壓抑的成長環境
父母對孩子要求嚴厲,讓孩子從小處于高壓狀態,如:孩子被周圍人表揚——父母笑臉相迎;孩子好好練琴、好好看書——父母溫柔以待;孩子調皮搗蛋犯了錯——父母各種責備劈頭蓋臉地襲來……這樣的成長環境就會促使孩子不自覺地形成討好型人格。
②從小缺失父母的陪伴
兒童心理學認為,3歲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時期,如果這段時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成年后安全感普遍會缺失。而6歲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觀的生成時期,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那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內向、自卑、悲觀。
③原生家庭不和諧
如果父母常常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冷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那么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幾率就會很高。
因為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缺少安全感,在ta的認知范圍內可能會認為是自己“不聽話”或者“不懂事”,才讓爸爸媽媽生氣的。所以他們會強化自己察言觀色的能力,同時對于自己的行為控制也會變得更加小心翼翼。
④否定式的家庭教育
“別老上人家家里玩,凈給人添麻煩”、“別那么不懂事,讓叔叔阿姨看笑話”、“寫的字真丑,你看人家琪琪寫的字才好看呢”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長時間在否定式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進而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肯定。表面上看起來,孩子變得聽話、懂事,但實際上,孩子是膽怯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
二、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①給孩子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成長無法重來,但父母的陪伴可以從現在開始。毫無疑問,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會更開朗,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能力發展得會更好。所以再忙,也別忘了預留時間給孩子,并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安慰或疏導,幫助孩子做回自己。
②給孩子提供充足的安全感
我們想要孩子做自己,那就需要給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不要讓孩子覺得,當ta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就會失去愛。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勇于表達自己,并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給予充分的尊重。
③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很多家長心氣比較高,希望自家孩子是“完美”的:要長得漂亮、要才能超凡、要性格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為了滿足自己的想象與希望,家長們對孩子采取“完美教育”方法,讓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那個樣子。但總是過于追求完美可能讓孩子與家長陷入到迷茫之中,形成“討好型人格”。
但其實,只有學會接納不完美,敢于正視它,才能收獲改變。家長要了解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真的難過,可以哭出來;真的想拒絕別人的請求,可以大方拒絕。
④對孩子進行縱向比較
家長要避免說出與其他孩子比較的話,例如“你看××多聰明,已經學會英文歌了”,“你要像××那么能干就好了”等等。這樣的話語會導致孩子產生消極情緒,以致自我評價過低,喪失自信。正確的做法是把孩子的現在與過去相比,鼓勵孩子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成績。
⑤引導孩子把聚焦點放在自身
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把聚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讓ta明白:做好自己,才能被別人吸引。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討所有人的喜歡。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在人際關系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只要用最真實的自己,去吸引真正欣賞你的人,就能贏得別人的目光。要相信,花開蝴蝶自然來。
⑥恰當的鼓勵和欣賞
鼓勵和欣賞能成就孩子的自信。正面的語言可以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而否定和打壓的成長環境,換來的就會是孩子不健全的心理,膽小自卑、懦弱的“討好型人格”。
童年應該是快樂、純粹的,高興就笑、難過就哭、喜歡就要、不想就拒絕……這才是情緒最正確的表達方式。老一輩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說“我就是這么長大的,怎么就養不好孩子了”。但其實成長與成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隨著我們科技與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應該去學習更正向,更客觀的教育方式。悅寶園希望每位家長都能給孩子一個更輕松的成長環境,給他面對自己內心的勇氣,讓孩子主宰自己的人生,別讓“避風港”承受太多風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