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營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壯大,與之相關的各種企業(yè)培訓需求也不斷發(fā)展。。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yè)培訓業(yè)的市場規(guī)模有近1000億人民幣,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可以說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但是由于發(fā)展過于迅速,行業(yè)內存在種種浮躁和亂象,在全國幾十萬家培訓機構中,不成熟的培訓公司有很多,一些培訓公司特別是中小培訓公司為求發(fā)展,采用一些虛假宣傳、騷擾,甚至欺騙的方式對客戶進行“忽悠”,給人們造成惡劣的印象,也給培訓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造成損害。
很多企業(yè)和單位的人事部門甚至老板經常會接到培訓公司業(yè)務員的電話或郵件,推銷某某大師的課程,宣稱能為企業(yè)帶來多少變化,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等等。面對那些無孔不入的業(yè)務員,人們往往不勝其煩,管理培訓真有那么神奇嗎?企業(yè)培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了解到了管理培訓行業(yè)的一些內幕和“潛規(guī)則”。
成立一家培訓公司很容易
想做培訓的話,首先需要成立一家公司,然后才能開展業(yè)務。那么,成立一家培訓公司難不難呢?帶著這些疑問,經朋友推薦,記者聯(lián)系上了知名人物包裝專家網推天下劉志永老師。據劉志永介紹,成立一家培訓公司并不難,只要按開公司的一般流程到工商局注冊就可以了,而且對人員和資金的要求并不高,也不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特別審批。如果你愿意,三五個人也能開一個培訓公司,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業(yè)務來源,培訓講師在市場上是明碼標價的,只要價格談妥,基本上任何人都能請來講課。場地可以選在企業(yè)內部,或者在學校等地租賃都可以。培訓公司的門檻其實很低,只要有業(yè)務量,任何人都能開培訓公司,講師、場地、資質等都不是問題。
記者為此專門打電話給相關教育主管部門求證,得到的答復是是如果成立培訓學校,是需要教委的審批,如果是成立培訓公司,到工商局注冊就可以,至于這兩者之間的具體區(qū)別如何界定,王先生說他也不太清楚。接著打電話到區(qū)工商局,他們的回答是依據培訓公司的經營范圍核定,有的需要教委審批,然后工商局注冊,涉及職業(yè)培訓的,需要勞動部門的審批。
記者隨后查看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等相關規(guī)定,上面對各類教育機構的管理審批有詳細的規(guī)定,但是對于經營性的管理培訓公司的審批卻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可見我國對于管理培訓公司的管理比較模糊,很多公司借此大打擦邊球,只在工商局注冊經營性的咨詢顧問公司,而實際上卻涉及大量的培訓業(yè)務。很多小公司更只是注冊一個公司作為開發(fā)票等財務來往的實體,而經營上多是打著著名講師或合作單位的名義進行招生,收費沒有一個行業(yè)標準,師資力量也沒有保證,給行業(yè)的種種混亂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像包裝明星一樣包裝講師
培訓業(yè)務要進行下去,除了培訓公司這個平臺外,還需要有講師來上課。實際上,在培訓行業(yè)講師的作用要比培訓公司大得多,有些著名講師甚至比培訓公司更有影響力,業(yè)務員在聯(lián)系招生的時候也往往大打名師牌,而不會過多地提培訓公司的名稱。
在這種情況下,培訓講師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千方百計要打出名氣。但并不是每個講師都有一大堆值得炫耀的頭銜,大部分講師開始的時候都是默默無聞,要想迅速出名,在業(yè)界打出名氣,就需要找專業(yè)的人物包裝公司進行包裝運作。據劉志永透露,企業(yè)家包裝是他們公司的拿手好戲,國內很多知名的人物和他們都有合作,這基本也是培訓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例如他們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弄到一些國內外著名高校的學歷,經歷也可以寫得好看,如去某個學校講了一次課,在簡介上就可以寫某某大學的客座教授等。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大量的寫手和媒體資源,可以安排這些講師頻頻亮相于各大報紙、電視臺和門戶網站。“每周策劃個新聞主題,安排幾十家門戶互相報道;不出一年,你在行業(yè)內絕對爆火。接著我們再以你的名義出幾本書,那就是名副其實的行業(yè)專家了。”劉志永這樣對記者說。
由于整個社會普遍看中資歷,所以很多培訓師表示也是無奈之舉。曾在某培訓公司工作過兩年的小強介紹,這些人大都學歷不高,但經歷豐富,善于學習模仿,演講口才尤其了得,通過從另外的培訓公司偷學來的幾門課程內容,加上勵志、成功學和心理學上的一些東西,套上一張企業(yè)管理的皮,搖身一變就成了管理學專家。平時把稿子背熟,并在公司內部演練多次,像相聲表演一樣,什么時候抖包袱,什么時候高潮都編排得一清二楚,講課的時候按部就班表演,加上嫻熟的演講技巧和會場控制能力以及助教們的氣氛烘托,能把課程講得精彩紛呈,讓現場聽眾感覺良好。可是這樣制造出來的培訓又有什么用呢?
培訓講師的身價方面也是與知名度掛鉤的,據劉志永介紹,像很多培訓師講一天的價格大約是五六萬元,“其實有時候一天七八千或一兩萬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做講師不能掉價,所以還是不能答應”,大學里的專家教授講一天則大概是五六萬元,而那些社會上的著名學者,如郎咸平這個級別的一般都是上百萬元。在講師和培訓公司的利潤分成上,講師是拿大頭的,但由于培訓公司的運營成本很低,所以培訓公司的獲利也很可觀。
招生的種種絕招
培訓公司要開展業(yè)務就需要有人來聽課,舍得出錢的話,講師是容易請到的,但是學員怎么招來呢?沒有學員就沒有生意,為了招生,很多培訓公司絞盡腦汁,各出奇招,研究出了很多“實用”的技巧和經驗。
首先是拉關系,在中國做生意關系是第一位的,關系過硬的話業(yè)務就會滾滾而來。就培訓而言,業(yè)務員主要是跟大中型企業(yè)的人力資源部門聯(lián)系,因為每個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每年都有固定的培訓計劃和培訓預算,而這筆培訓預算怎么花,花在哪里,主要就是由人力資源部門的領導來決定的。所以,跟人力資源部門的領導搞好關系至關重要,大型國有企業(yè)都不差錢,只要搞定一個大型企業(yè),對于一個小培訓公司來說,就可以活得很好。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此便宜的事不可能只靠關系硬就能搞定,大部分業(yè)務都會涉及一定的回扣——利益才能讓生意更有保障。
其次是騷擾戰(zhàn)術,主要是進行電話溝通。如果找人力資源部門的領導不方便或者沒有效果的話,很多中小培訓公司會直接找公司老板。可是老板不是那么好找的,電話一般也不會公開,那么怎么辦呢?據小空介紹說,培訓公司會專門有一個部門進行電話營銷,一個房間里十幾個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電話,重復一遍一遍的說辭,直到對方答應或愿意面談為止。這些人打電話的說辭也是專門研究過的,有一套經過千錘百煉的話術。以要老板電話為例,某公司業(yè)務員的招數是這樣的:
A:你好,請問是XX公司嗎?
B:是的,您哪位?
A:我這邊是XX快遞公司,有一個寄給XXX(董事長的名字)的私人包裹。請問你們這邊有XXX這個人嗎?
B:有,請你直接郵寄過來吧。
A:這個包裹在運輸過程中,外包裝摩擦受損了,上面注明的他的聯(lián)系方式摩擦受損看不清楚了,需要登記清楚,麻煩你幫我看一下XXX的電話是13幾的??
這樣的招數有很多個,業(yè)務員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獲得關鍵的電話,然后軟磨硬泡地要公司老板來參加培訓,很多老板被煩得不行,就答應了。當然也有不答應的,電話營銷的成功率并不高,但是業(yè)務員的提成收入也不低,所以還是能一步步干下去。
還有就是免費的培訓體驗,很多公司都會安排這樣的免費培訓,每半天安排一位大師級人物出場演講,講到精彩處便蜻蜓點水,課程末尾便開會宣傳自己封閉式的小班培訓,原價3—5萬元不等,現場促銷1—2萬元,限量10名,趕緊簽單啊!現場營造出一片緊張搶購氣氛,很多人頭腦一熱就刷卡了。
培訓效果很難界定
管理培訓的效果不像其他的培訓一樣那么容易界定,如教育培訓可以看學生的成績有沒有提高,職業(yè)技能培訓可以看學員有沒有掌握某項技能,有沒有通過考試取得證書等。但是管理培訓的內容一般理論性比較強,沒有硬性的標準和尺度,學員的評價也不太一樣,高低不一,難于讓人信服。
是由于這個特點,很多學員在聽課的時候感覺很好,但是回家就找不著激情了,正是“聽著激動,路上晃動,回家一動不動”。劉志永對此表示,培訓的效果不好界定是一個原因,另外很多課程沒有操作性或者操作性太差也是很大的原因,還有就是每個人的需求和悟性不一樣,有的人能虛心學習,就能有所得,有的人比較浮躁,不愿意倒空自己,帶著成見來聽課,效果當然不會好了。培訓行業(yè)內有一個共識,就是幾乎每個講師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絕招”,一個為期1—3天的課程聽下來,學員哪怕只是學到了一兩點,也是有所收獲的,也是值得的。
而學員是怎么想的呢?他們真的有收獲嗎?有的人恐怕會不理解,像為期三天的國學課程,收費兩三萬元,那些公司老總們?yōu)槭裁丛敢鈦砟?不覺得不值當嗎?“我來參加這個總裁班,主要是能認識很多企業(yè)界的朋友,能擴大人脈,另外有的課程確實能學到點東西,我們的企業(yè)發(fā)展到現在正經歷一些瓶頸,來聽聽課,擴大思路也許會有用……還有學了這些易經、老子等課程,我到別的地方可以跟朋友顯擺顯擺嘛,至于兩三萬元的費用倒不算什么。”某位參加過類似課程的老總這樣回答記者的提問。
目前,中國企業(yè)需要培訓的意識已經在企業(yè)家心里扎根,培訓行業(yè)也因此蓬勃發(fā)展起來。但是管理培訓行業(yè)暴露出的這些問題也是真實存在的,未來管理培訓業(yè)要想進一步發(fā)展,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國家需要加強對培訓公司資質和審批方面的管理,行業(yè)的收費也需要有一個科學的標準,加強行業(yè)自律,規(guī)范培訓公司和業(yè)務員的行為,提高培訓師的職業(yè)精神,細分市場需求,走專業(yè)化的發(fā)展道路,為中國企業(yè)的做大做強提供不竭動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