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教材引發的質疑,應該及時消除差錯訛誤的潛在影響
2020-11-06 13:44:20 來源:紅星新聞
1
聽新聞

面對教材引發的質疑,當務之急是如何迅速采取措施,及時消除差錯訛誤的潛在影響。

今年暑假,上海一名初一學生顧則行在教科書《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一冊)中,發現古錢幣照片不太對勁。經查閱資料,請教專家,他向出版機構提出教科書用圖有誤。該書責任編輯表示存在不妥,會考慮在明年修改教材時刪掉這處圖文。

顧則行的質疑,主要針對教科書中兩枚古錢幣照片和圖注文字不符:兩枚錢幣分別為“太和五銖”“宣和通寶”,圖注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銅錢太和五銖和宣和通寶”,顧則行認為“宣和通寶”應是宋徽宗時期所造。其看法被專家傅為群證明。專家指出宣和是北宋宋徽宗時期的第六個年號,圖注違背錢幣學知識,是“硬傷”。

要知道,這本義務教育教科書,全國使用的學生很多,而教科書編撰講究科學嚴謹,按理不該出現如此錯誤。但編輯回應卻疑點重重。首先,其認為如此使用“不妥”,因為他在收集資料編教材時發現,宣和通寶錢幣在孝文帝時期曾短暫存在,而宋徽宗年代宣和通寶的說法則更為公認。他還表示作為教材,內容應該是權威的、公認的。那么,既然宣和通寶存在的年代有公認說法,圖注為何仍使用爭議年代?

此外,面對教材引發的質疑,當務之急是如何迅速采取措施,及時消除差錯訛誤的潛在影響。畢竟,教材是學校課本,對學生影響深遠,差錯誤導貽害不小。據媒體報道,之前,湖南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實驗教科書《生命與健康常識》中,關于“溺水怎么救護”的內容曾出現兩處錯誤,如果說“看圖識史”爭議,只是對學生了解歷史形成誤導,那么“溺水救護”的錯誤顯然“致命”。本質上,教材知識點出現爭議錯誤,都是不能容忍的。編輯回應會在明年修訂教材時刪除圖文。但既然錯誤爭議已經出現,那么能否抓住時效采取簡捷辦法,對其全面澄清,最快時效最大限度降低影響呢?

要想迅速消除影響,出版社以及編撰團隊,要從官方渠道發布糾錯通知,反躬自省,真誠承認錯誤。同時通過邀請專家人士,對書中錯誤辨析查證,究竟需要刪除,還是調整完善,形成穩妥結論,對外公布說明,并公布短期和長期補救措施。另外,也可以依靠大眾媒體廣泛告知,使得最短時間內,最大程度覆蓋教材使用人群,并通過教材發行渠道,及時傳達教材糾正結果,使得師生使用教材時,主動規避錯誤誘導。

教科書是學校教學重要憑恃,是學生吸收知識主要來源,被教科書節選采用的內容,會被師生認為是權威來源,備受信賴,這要求教材編撰時,對書中圖片、文字及諸多細節,要做到一絲不茍,反復論證。同時,在專家指導下,顧則行還關注到錢幣“太和五銖”的文體問題。專家建議教科書中插圖注明博物館或藏家名,既有利于嚴謹考證,也可供感興趣的小朋友前往參觀。這也啟發教材編撰要廣納博取,涉及專業領域,務必穿插專家建議,遵循專業取向,這樣能避免門外漢鬧笑話,更會從專業維度提高教材質量。

圖書出版機構還要健全讀者投訴指正渠道,在新媒體時代,渠道更容易搭建,更方便和讀者建立緊密聯系。對顧則行這樣的熱心讀者,也方便其及時和出版社溝通反饋,便于出版機構查漏補缺,讓圖書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