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業龍頭企業海螺水泥,有一半以上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來自洛陽理工學院。”洛陽理工學院黨委書記陳巖說,洛陽理工學院始終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并不斷夯實了“三融三創”模式,在“實現融入、探索融通、走向融合”中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系。
洛陽理工學院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與行業產業企業融合貫通,建設“廠中校”“校中廠”,實現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轉變,形成了良性互動的新生態。專業實踐上,實踐課程由行業企業導師參與指導比例超過30%,畢業設計(論文)源自實際應用型課題的比例近94%。平臺建設上,重點建設20個一體化實驗平臺和工程實驗室,239個實習實訓基地。企業服務上,教師帶動學生在企業現場解決技術難題,獲取發明專利1538件。師資建設上,雙師型教師占比60.3%,具有行業任職資格及工程背景教師占比54.6%,聘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占專任教師50.5%。
“引導學生主動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我們讓學生在家電維修、智能車設計等創新實踐項目中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并把這種理念引用到教學中,在課程教學中實施的項目教學法就很受學生歡迎。”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教師姚惠林說。
近年來,洛陽理工學院在“三融”協同發展的引領下,從教學體系改革入手,以“創新”為核心,形成了融創結合、課內外一體、全覆蓋的創新型應用型教學體系。“‘1+20+X’的經驗做法中,‘1’是思政課,‘20’是20門課程思政的試點課,‘X’是所有的課程,我們要求所有的課程都要融入思政元素。”洛陽理工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賈金玲說,推進落實課程育人是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建設的重要內容。
以創新為著眼,專業課程中設置校企合作課程和專創融合課程。校企合作課程有200余門,課程內容緊貼生產、管理一線需求,教學方式與工作崗位、生產過程緊密對接,課程評價與行業能力、素質要求相互呼應,把產業最新技術納入課程,把真實案例引進課堂。同時,建設《玻璃深加工》等“專創融合”課程14門,其中,《電子工程應用設計》今年入選國家級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通過課程模塊學習,學生基本掌握‘微專業’的基礎知識、實驗技能,并能完整地開展一個實操項目,實現‘讓外行不再外行’。”洛陽理工學院教務處處長馮超說。
在深入實施“融入、融通、融合”的“三融”過程中,該校在“資源、平臺、機制”關鍵要素上持續發力,讓創意引領創新、讓創新推動創業,促進創意、創新、創業“三創”融合發展。
“其實同學們有無限潛能,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科創實踐機會和創新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思考,發現突破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石磊說。
“我大一開始跟隨石磊老師做課題研究,學習到了很多專業前沿知識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創業夢想就在心中慢慢生根發芽。”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級學生劉爽說。
在石磊的指導下,劉爽團隊的“航彎鈦構”項目獲得了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河南賽金獎和全國賽銅獎,得到專利授權4項。他拒絕了數家公司高達百萬元的專利轉讓費,在學校大學科技園的孵化下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2020年的產值預計將達到1000萬元。
該校通過大學科技園和創業學院,成功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30余家,專利授權150余項,累計收入1.2億元,2020年,學校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學校落實“三層兩級”的“網格式”雙創工作機制,推進“立項資助+獲獎獎勵”的“雙重式”激勵模式,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等創新創業競賽。近三年來,學生在各級各類課外學術科技競賽活動中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884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30項。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中,連續四年位列全國普通高校本科組300強。在2020年發布的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學科競賽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13名。
“我們主動對接國家發展重大戰略,面向行業產業當前及未來人才重大需求,持續深化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更優秀的應用型人才。”洛陽理工學院校長劉國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