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師課堂”重實踐
“混合式研修”一線教師受益多
首師大教師教育學院張景斌教授牽頭的“雙師課堂”匯集了北京眾多名師資源,不僅注重面向銀川教師的實踐研修,還通過網絡形成學習共同體,建設分級教師隊伍,使當地教師在項目實施、成果打磨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從而在更廣范圍內提升當地教師的實際獲得感。
作為北京名師團成員之一的張鶴老師,不僅是北京市特級數學教師、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還是國內初中數學領域的教學大咖。疫情常態化,除了繁忙的本職工作外,張老師定期上線指導,從備課、指點、批改作業到點評,每個環節他都精心準備。
“我最關注的點是教師如何教會學生,在培訓中發現不少銀川老師更注重的是知識點教學,反而不鉆研教學,忽略對學生的思維培養。”張鶴直言,課堂不是考試,不能通過最后的結果來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而應充分利用師生在教學中的數學思維活動,去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判斷教學是否引發了學生的學并最終學會了。
通過“雙師課堂”培訓,不少邊遠地區的教師感覺拓寬了教學思路,也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研活動中。
位于銀川市附近的靈武市回民中學是一所縣級農村校,生源多為留守家庭、單親家庭孩子,學困生面積較大。“90后”教師王慧是這所學校的思政老師,也是“雙師課堂”的種子教師,她受到了新鮮教育理念帶來的巨大沖擊,意識到教學不光停留在書面的知識點,還要注重教學設計是否可以滲透到課堂中。
同樣受益的,還有來自銀川市實驗小學的種子教師董艷萍,她在首師大王彥偉老師一對一指導下,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如今,她的課堂更加開放,哪怕孩子們答錯了,也要適時引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雙師課堂’把先進地區的教育理念傳遞過來,我學會后希望能在地區教研活動中分享給更多老師,甚至還能輻射到其他學科。”不久后,董艷萍將參與寧夏國培計劃骨干教師工程的典型課程展示,從準備到實踐,她完全延續了“雙師課堂”積攢的精華。“歡迎同行發出不同聲音,在觀點碰撞中一定會有新的火花。”
“共讀計劃”破冰引航
“互聯網+”架起溝通橋梁
今年1月3日,作為京銀項目之一的“共讀計劃”推進會在銀川召開,標志著共讀橋梁正式搭建貫通。在北京市教委、寧夏教育廳的協調指導下,正式開啟“互聯網+分享式”的“一帶一路共讀工程”。
通過“互聯網+”這座橋梁,項目負責人、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蔡可副教授將閱讀教學專家、教材編者,以及專題閱讀課程、國際漢語教師認定資質培訓等資源源源不斷地引入西部地區,通過各種活動使銀川師生受益匪淺。
今年2月以來,共讀計劃通過“21天閱讀活動”“抗擊疫情,閱讀在行動”悅讀樂寫全國征文活動、同步教材師生互動教學等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熱情,也讓參與其中的老師們受益匪淺。
王璐瑤是銀川市大塘中心小學的年輕教師,在向北京專家、教師取經的過程中感觸頗深。“在聽了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梁華老師的線上課后,才意識到閱讀中的學情分析是何等重要,讓我們更加注重學生吸收的效果。”
她坦言,“共讀項目”讓師生有了更多讀書的機會和時間。通過采用師生共讀、親子家庭讀書的形式,學生在校的固定讀書時間老師要陪讀,在家時家長要陪讀,逐步引導和培養孩子們的讀書興趣。不僅如此,孩子們在共讀計劃中還逐漸養成記筆記、做批注、使用工具書,以及互動分享等習慣,學會了讀與思同步,思與讀相隨。
作為共讀項目校,銀川閱海小學全校2600多名學生、52名語文教師全員參與其中。借力于京銀項目,該校教師走進北京中關村一小各校區進行跟崗研學研修,并加大網絡研修力度,使老師們在不斷學習中根植閱讀素養理念,努力做一名書香型教師。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教育,我們將閱讀作為鑰匙,最終為了幫助老師和學生打開更深厚文化素養的大門。”閱海小學教研室主任朱美燕感慨地說。學校已經研發了多樣閱讀課程,例如《遇見二十四節氣》一書,從節氣的來歷、物候、習俗、諺語、詩詞、傳說故事、經典美文幾個方面系統而全面地講述了節氣的相關知識,既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又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前,學校將閱讀作為各學科融合的契機,“共讀計劃”為未來的教學提供了更多思考維度。“我們考慮如何建立長效機制,使閱讀課真正落地,提升師生閱讀素養,做到人人參與,普惠所有學生。”
大數據分析課堂教學
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課堂是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主陣地,而改進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首要條件。今年2月起,首師大面向銀川市40名中小學教師和教研員開展“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分析項目”(以下簡稱“靠譜COP項目”),緊緊抓住課堂主陣地,利用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進行精準把脈,通過集中研修、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三位一體的支持服務,為教師專業發展賦能。
據了解,該項目是由首師大教育學院王陸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20年深耕基礎教育課堂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科研成果,已經轉化成了服務基礎教育的生產力,建立了涵蓋中小學教師和大學研究者的學習共同體,構建了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常模數據庫集群,實現了基于數據證據鏈的課堂教學有效性評估,為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學習提供了精準的支持服務,取得了大面積顯著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的效果。
只有當具體的教學行為清晰可見并被條分縷析時、只有當教師擁有了對課堂教學行為的描述和表達能力并建立起概念系統時,教師才可能發生行動中反思和行動后反思。
銀川“靠譜COP項目”執行負責人張敏霞副教授就經歷了這樣一個案例:銀川市實驗小學張海歡老師是一名從教20年的數學教師,曾獲得多項全國優質課比賽一等獎。今年4月,張海歡在靠譜COP網絡研修平臺上提交了一節優質課錄像,隨后收到的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分析報告卻讓她有點“傻眼”。
“我從來沒有意識到,在短短40分鐘的課堂中向學生提問竟高達86次,這意味著平均不到半分鐘就會提出一個問題。而細碎密集的問題中卻沒有一個創造性問題,批判性問題和若何問題的比例也不到5%。”這樣的數據深深觸痛了張海歡,她開始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好課堂?怎樣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
經過半年多在靠譜COP項目中的研修、實踐與反思,在最近執教的一年級《11-20個數的認識》課上,張海歡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數學探究活動,精心設計了問題系統,并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與小朋友的高質量互動中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
數據顯示,張海歡在課堂中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的創造性問題和批判性問題的比例提高到23.81%,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的比例也高于全國常模數據,實現了以學生的觀點發展和引領課程。這樣的案例在靠譜COP項目中并不少見,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成為撬動課堂教學變革的一個支點,也帶動了教師專業成長。
推動一個教師的成長不是很難,帶動一群教師甚至全校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并非易事。靠譜COP項目在注重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同時,還通過基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校本研修,為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發展賦能。
在靠譜COP專家團隊的設計、指導與支持下,銀川靠譜COP研修團隊已能利用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開展科學范式的校本研修,使得校本研修的核心視角由關注“教”轉向了聚焦“學”,校本研修的方法也由僅僅憑借經驗轉向數據實證,校本研修的實踐模式從零散問題研究轉向了系列項目研究。
任何形式的教師專業發展都必須指向教師專業實踐的改善。張敏霞副教授直言,靠譜COP項目正是以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核心活動,以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和教師實踐性知識大數據為工具,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研修活動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助力教師專業發展,將為全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提供“銀川范式”。
項目式學習深化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
過去是學知識,現在則是“做項目”。知識固然有力量,但是不是活用的知識更有力量?新一輪課程改革,多個學科不約而同地提出項目學習的理念,引導學生圍繞特定任務,通過自主實踐,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并在情境的體驗中凝結為素養。項目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及課程建構的方法,目前在一線備受關注,但也有不少誤區。
為了讓銀川的老師們理解項目學習與課程改革的迫切性,掌握設計項目學習的關鍵要素,“京銀·‘互聯網+項目’學習”通過直播及線上的方式,對教師進行線上研修,助力日常教學,并在疫情期間持續推動以實踐任務為導向的“做中學”。
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領域,首師大為每學科配備了專家團隊,設計了“線上研討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獨立學習與集體學習相結合”“同伴互評與專家反饋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推動項目學習的常態化實施。
今年3月以來,英語學科項目組按照學段分成中學組和小學組,分別由趙連杰、肖靜兩位學科專家負責指導,各組每月召開1-2次的線上會議。各實驗校教師通過線上匯報設計思路,接受來自其他同伴教師學員的反饋。同時,學科專家綜合各方意見,給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和改進建議。
銀川市永寧第四中學的初中英語教師秦海琳對研修的獲得感感觸頗深。“新課標要求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而項目式學習是將這一精神落地的有力抓手。研修活動讓我深刻理解了項目式學習的理念與技術,撬動了我專業發展的內驅力。”
研修活動給予教師們的獲得感更體現在對基于項目式學習理念的課程開發上。銀川市興慶區二十二中分校的劉衛國老師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資深英語教師,經過參加數月的研修活動,劉老師在項目中期提交了自行設計的項目課程《ASurveyonTeenager'sHousework》,受到項目組的一致好評。劉老師說,“我能設計出這樣的課程,得益于首都師范大學專家的精心指導和同伴學員的支持與鼓勵。”
各學科專家團隊成立研修群組,發布將要研討的主題和任務;針對“混合式學習”“生成性資源開發”提出具體操作建議,并通過“北京-銀川”兩地教師、優秀師范生、學科教育研究者的互動交流,形成職前職后一體化的專業支持體系。截至目前,所有項目校均提交了獨立的項目式課程設計與實施方案,大部分種子教師已邁進教學實驗階段,逐漸將項目學習的理念滲透到日常教學。
評說
作為全國首家設置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的高校,首師大通過互聯網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的引入,以促進教育公平、精準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探索建構開放、立體、個性化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以多元化并接地氣的方式將先進教育理念與技術分享給更多需要教育幫扶的地區,全面輻射首都優質教育資源。
京銀“互聯網+教育”項目負責人、首師大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蔡可認為,疫情使得“互聯網+教育”從原來與學校線下教學補充、配合逐步推進到“混合式學習”模式,轉變成了所有教師必須全程面對的教育教學場景,學校與行政部門需要重塑教師的工作考核與專業發展機制,一系列問題直接制約“互聯網+教育”的效率;“京銀”項目的實施,也在重塑我們的觀念,深化教學創新。首師大校長孟繁華指出,“北京-銀川”“互聯網+教育”互助合作不僅是涉及師生課堂層面的操作方式升級,更是宏觀層面的體制機制變革。未來,首師大將充分發揮學校豐富的師資儲備及優秀的師范生資源,形成一套引入優質外部教育資源,創建內生持續發展教育環境的體制機制,以技術推動人才培養范式轉型,為教育的內涵發展探索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