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家鄉話”,講解祖國之美
2020-12-14 09:55: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如果說女兒倉拉在江蘇徐州求學最大的進步是什么,媽媽拉珍第一反應就是普通話。

21歲的倉拉是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級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從家鄉拉薩到徐州,她要坐42個小時的火車。到遠在3000多公里之外的城市上學,父母最初有些擔心,當看到孩子普通話進步神速,拉珍終于放心了。

剛來學校時,倉拉對老師與同學所講的內容常常一知半解,同學們也很難理解倉拉想表達的意思。

一次,班主任兼輔導員司胲銳讓倉拉幫忙告知同學明天開班會。倉拉費了半天勁,同學們才弄明白班會的時間與地點。語言交流不通暢,使本就內向羞澀的倉拉變得更加沉默。

甘肅姑娘王如如是倉拉所在班級的班長,也是她的舍友。為了幫助好朋友練習普通話,3名室友與倉拉結成“家鄉話”學習小組。王如如會教倉拉一些歌曲,讓她在唱歌的過程中練習發音,還常使用成語、俗語與倉拉對話。細心的倉拉會在筆記本上記錄交談中出現的成語及其含義和使用語境,以便溫習。

在大伙兒的共同努力下,倉拉掌握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用語與所學專業的術語。在去年的元旦晚會上,她們一起上臺演唱了歌曲《房間》,聽著倉拉清晰標準的普通話,大家都很感動。

如今,倉拉已把徐州當作“第二故鄉”。她希望把普通話練得更好,以后做一名導游,給更多西藏游客提供幫助,為他們講解祖國之美。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該校2019級軟件技術專業學生麥爾哈巴身上。麥爾哈巴是一個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女孩。

來徐州上學是麥爾哈巴最遠的一次旅行,陌生的環境一度讓她心里“打起了鼓”。不過她很快感受到徐州的熱情,與同學打成一片。

麥爾哈巴的名字維吾爾語意為“歡迎”,她用一周時間自編了名為“歡迎”的新疆舞,并在新生才藝展示中表演,讓同學們耳目一新。不少同學慕名而來,向她學習新疆舞蹈與維吾爾語。同學們也教麥爾哈巴普通話,還幫她補習英語。

如今,通過“家鄉話”,學校里的百余名新疆、西藏學子和內地學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麥爾哈巴的日記里記錄著這樣一段話:“來到學校,每一位朋友和老師都對我非常好。我教他們的第一句維吾爾語就是‘我愛你’,因為我真的非常愛他們、非常愛這片土地。”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