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通過,其中提到“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與“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這引起了福建農林大學廖陽欣的關注與濃厚興趣。曾多次參與過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他正與同伴開展一項名為“守望故鄉”的公益創業項目,通過與縣、鄉政府合作搭建平臺,利用農林院校的學生學業專長,借助電商“東風”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讓大學生們回到家鄉,協助、參與鄉村建設。
“十四五”時期,是國家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對于正在大學校園里吸取營養的“Z世代”來說,這段時間也是他們踏入社會、找到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等到2035遠景目標的實現,則是他們發揮熱量、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期。
據國家發改委消息,“十四五”規劃《綱要》問計求策活動共收到線上建言3.7萬條,在某社交平臺中,關于“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的話題閱讀量更是已達到1.9億,在青年層面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3294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94.02%表示了解“十四五”規劃,其中,10.23%表示非常明晰,40.74%比較熟悉,43.05%表示一般了解。
息息相關,“十四五”規劃引起青年廣泛關注
作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于璐媛首先關注了《建議》中與本專業相關的部分,包括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舉措,健康中國、智慧養老、醫養結合等方面的舉措、未來養老產業的發展趨勢、弱勢群體的養老保障體系等話題,她更加關注。
《建議》中提到“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引起了就讀于西安一所高校的邢哲的思考。這和他即將從事的實習工作和就業方向關系緊密。如今,邢哲正在一家產業發展研究院實習。他開始思考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結合,“前輩們提到可以把有技術含量的產業和當地的竹子生產加工結合起來,提升竹子的附加價值。我也很想就這個主題深入研究下去。”
李丹的家鄉是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這里曾長期陷于貧困。得益于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和當地百姓的努力,彭水縣在今年2月正式退出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序列,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居民生活水平等都有很大提高。在重慶大學校園里,有很多扶貧項目的展柜,里面就有渝東南和東北區縣的特色農產品,包括李丹的家鄉彭水縣的火棘果汁。“每次看見展柜里面的自己家鄉的展品,總有一種被看見或者被陽光照耀的感覺。”作為這一切的親歷者,結合規劃中提到的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持續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縮短城鄉差距,構建新型城鎮關系,李丹充滿了信心,“希望家鄉能夠搭上全面小康的便車,大踏步跟上時代的快車。”
作為國家儲備教師隊伍中的一員,東北師范大學的吳亞坤對未來5年、甚至15年,國家教師隊伍建設格外關注。她認為,老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人師表,引導學生成為一個好公民。她還認為,教師準入門檻有待提高,不同老師教法教技之間差距大,這方面的專業性有待加強。“我覺得教師隊伍的工資待遇同樣有待提高。”在吳亞坤看來,“什么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人”是值得全社會去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積極建言,青年對未來發展抱以期待
邢哲在江西上饒的一個鄉鎮長大,這里只有兩所高中,錄取人數和適齡青少年的比例,仍然和大城市有差距,很多老師的教學技能提高以后,也希望去更大的平臺。“后來我到城市讀書,發現這里專職教師多,優秀教師、骨干教師也多,學生獲得的教育資源很豐富。”他希望5年后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均衡,“每個國民的素質提高了,社會的文明程度也會更高。”
于璐媛則特別提到了《建議》中提出的“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的要求。在新疆大學讀書的她發現當地的一些少數民族同學漢語水平有待提高,有時候不能準確理解漢語表達的一些意思,她希望學校和社會可以為改善這個現象做一些努力。
廖陽欣今年大三,他明顯感覺到,和大一他隨實踐團隊、科研團隊下鄉時相比,鄉村振興從偏重經濟領域,發展為多領域的振興,智力扶農、平臺助農等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目前政策對商業創業會有資金、場地的支持,而公益創業方面的支持還比較少。”廖陽欣期待未來的創業扶持政策中,對公益創業也會有更高的扶持力度。
與衣食住行相關的政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的王正康關注的焦點。在談及對國家相關政策的期待時,今年23歲的王正康坦言:“對于一個在北京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安居并不容易,希望這方面的保障更完善,為青年排解后顧之憂。”除了住房,日常出行方式也是王正康思考較多的問題。“我身邊有很多師兄搖號七八年了,依舊沒有搖到一個車號。不希望到了2035年后,還會出現幾千人搶一個車牌的現象,希望這方面的調配能夠更加合理。”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9.79%受訪大學生希望自己學業有成,在國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學業精進,44.96%期待未來受到良好的社會保障,31.54%憧憬在完善的就業政策下找到滿意的工作,勞動權益得到保障;還有部分受訪者在消費權益保障(37.49%)、新興產業帶來的便利(29.27%)、友好的購房、購車政策(14.6%)、在創業過程中受到更多政策扶持(13.11%)、在科研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開放合作(6.41%)等方面抱以期待。21.86%關心生態問題,9.29%希望自己家鄉等地的基層建設得到支持。
邢哲很期待15年后醫療體系和教育體系的極度完善,“不管是父母養老還是小孩讀書,都可以不用發愁。”而他可以深耕于自己喜歡的產業發展規劃領域,成為一個專家型人才,對社會有貢獻。
調查結果顯示,81.72%的受訪大學生對未來5年的生活充滿信心。
各盡所能,青年愿與國家共成長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想去西藏支教的想法越來越堅定了。”作為一名公費師范生,吳亞坤希望自己在畢業后能去西藏從事6年的教育工作。“舍友來自西藏林芝,當地被稱作‘西藏江南’,雖然經濟物質基礎不斷提升,但是師資力量一直相對匱乏。”為了上學,當時僅有12歲的舍友需要獨自乘坐三天三夜的火車,往返江蘇與西藏,因為距離遙遠,加之火車票價格不低,她初中、高中6年,平均每學期回家一次,高三因為時間緊張,一整年都沒回過家。
舍友的經歷深深觸動了吳亞坤,她希望5年后的自己,能成為支援西部建設的一員,“如果順利去支教,6年剛好可以帶滿兩屆高中生。”吳亞坤知道,距離自己真正踏上西藏,開始從事教育工作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未來兩年是我們夯實專業基礎、通過實習提升專業能力的關鍵時期,我還要堅持鍛煉身體,沒有好身體是沒辦法在西藏好好工作的。”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73.07%受訪大學生已對自己未來五年發展作出規劃。54.07%愿意堅守在健康、養老、育幼等現代服務業崗位,46.14%志在助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38.19%計劃投身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28.11%希望從事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行業,21.55%愿在推動數字化產業發展上付出努力,10.6%熱衷于助力農業發展,協助智慧農業、低碳農業建設。
“背景就是地球和宇宙,航天員翟志剛揮舞國旗,在太空行走的畫面特別有科幻感。”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的那一刻,一顆寄托航天夢的種子種在了11歲的王正康心里。作為航天飛行器設計專業的一名在讀研究生,在談及自己5年后的規劃時,王正康希望自己能成為國家航天事業中的“一顆螺絲釘”。未來5年,王正康計劃繼續在本專業讀博深造,“如果想在航天領域做出一定成果,知識儲備和科研能力是基礎,多讀書深造,不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工程實踐都會更加豐富。”王正康知道,“高大上”的航天工作背后有很多復雜、繁瑣的技術流程,“每位工作人員都是大系統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像一枚小小的螺絲釘。但正是成千上萬的螺絲釘才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航天壯舉。”
邢哲希望5年以后出門再也不用帶充電寶了,石墨烯電池可以普及,電量能用好幾天。5G、甚至更先進的網絡全覆蓋,走到哪里都不用愁上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能隨處可見。到2035年,邢哲期待科技讓生活更便捷,“15年前我很難想象,今天的生活是當下這樣,15年以后的生活也一樣難以預料,可能有很多我們想都不敢想的突破。”
“十四五”規劃完成之年剛好是于璐媛研究生畢業的年份,而2035年遠景規劃實現之年則是她35歲的時候。“希望那個時候我的一切都已經步入正軌,可以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有一點點學術成果,也希望可以真正成為國家現代化道路上的一個小小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