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要因材施教
2020-12-15 13:46:52 來源:楚天都市報
1
聽新聞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要讓教師離學生近一點,再近一點。在武漢交通職業學院,2016年起推行的“三進一融”育人模式,正是出于這種目的。思想導師進學院、職業導師進班級、素質導師進社團,全面促進大學生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這種武交院版“三全育人”模式成效究竟如何?“十三五”收官之時,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該校,聽學生們談最直觀的感受。

“思想導師為我們指明人生航向”

走進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藝術學院,一場武漢精神抗疫主題展正在進行,一幅幅精美的設計展現著偉大抗疫精神。

“創作前,田雙雙老師講了專題思政課,讓我們從國家層面對武漢抗疫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廣告設計專業應屆畢業生李乾蓋說,田老師作為學院思想導師,每一堂思政小課都讓同學們如沐春風。

去年,該院籌備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畢業設計展時,田雙雙也精心準備了多堂主題思政課。用那屆畢業生的話說,“她的課給作品賦予了靈魂。”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徐敏說,思想導師進學院彌補了藝術生的弱項,“從學生的作品中就能看出,思想導師的影響是深遠的,有價值的。”

在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們都談到了一位共同的好朋友——思想導師諶雷元。

“我們工科學生,原本對思政課是比較‘怕’的。沒想到諶老師講課跟預想中完全不一樣,她總是從身邊事說起,有時還會講自己的經歷。”2019級無人機專業尤雅淇同學說,諶老師不僅用音視頻、朗讀、小組討論等方式,讓課堂活起來,課外也像心理按摩師一樣關心著每個人,大家有困難都愿意找她傾訴。

2019屆通信技術專業畢業生嚴鄧鑫,如今在長江大學讀本科,他一直很感激諶老師,“在我看不清未來方向時,是諶老師耐心地幫我分析,鼓勵我考專升本。本科期間,我遇到學習問題向她請教也都會得到指點。”在嚴鄧鑫記憶里,帶他們聽講座、參演校園文化藝術節、錄制紅色電影配音的諶老師,是一位知心姐姐。如今面臨本科畢業,諶老師又鼓勵他考研,還推薦了不少專業書籍。

“職業導師為我們奠定事業基礎”

前不久,廖高翔結束實習期,轉為港鐵軌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正式員工。這位武交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智能交通專業應屆畢業生說,全班同學都未受疫情影響成功就業,離不開學校的幫扶。“邢曉敏老師特別負責,4月開始忙著為我們找求職資源、出謀劃策,現在還在跟蹤回訪,看大家的就業滿意度。”廖高翔說。

“這些孩子我帶了三年,自然要負責到底。”智能交通專業教研室老師邢曉敏,2017年成為廖高翔所在班的職業導師,從第一堂課講專業介紹到如今幫就業,傾注了全部心血。

“‘導師’兩個字分量很重,我要為學生設計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想專升本的要從大一開始打牢基礎;想創業的同學要多進實訓室,多參加大賽;想要就業的就要對接企業需求,提升技能水平。”邢曉敏說,這些規劃還要隨著學生的發展情況及時調整。

在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每個班級都有一位像邢曉敏這樣的職業導師。記者走進智能制造學院2020級機器人(1)班寢室時,學生們正圍坐在職業導師方健身邊,提出自己的疑問。對于這些新生來說,職業規劃是大學生涯的第一步。在老生眼中,職業導師則是“老師傅”的形象。

2019級數控技術專業譚江平同學說:“除了手把手教技術,我認為職業導師最大的功勞,是帶給我們最新的產業動態、企業需求和技術手段。當然,還有工匠精神的傳承。”譚江平舉例,今年10月,學院幾名職業導師組織了一次武漢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平臺的參觀活動,“原來現代企業的生產車間這么智能化,一條生產線只要幾個操作員就可以。人工智能機器人、全自動生產線、大數據云服務管理,這些超乎想象的技術,激勵我們要學好專業。”

此外,職業導師還通過帶學生進企業參觀,引入企業文化進班級、進寢室等形式,讓同學們提前適應企業需求。

“素質導師為我們拓寬成功之路”

“站姿、蹲姿、坐姿,一項項校正。”“1、2、3,走起來。”“注意表情,好……”陽光傾瀉的冬日午后,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形體房里,禮儀社團的素質導師謝曼麗正在指導同學們。

“以前我單純地認為濃妝艷抹就是美,在這里,老師教會了我們從言行舉止、目光、面容、妝容、搭配等各方面去提升自己,走向真正的美麗。”禮儀社團的新任社長劉新越,欣喜于自己在這里的蛻變。

今年曾被央視報道過的武漢站服務臺工作人員王雪菲,正是禮儀社團結出的“美麗果實”之一。王雪菲說,去武漢站面試時,她前半段得分并不高,后來是靠著展示禮儀操打動了評委們,逆襲獲得Offer。

王雪菲說,她是在2019年參加全國職業院校禮儀大賽時,跟著謝曼麗老師學習的禮儀操。“炎炎夏日,同學們都放暑假了,謝老師還帶著我們每日訓練,才有了最后全國二等獎的收獲。”王雪菲回憶這段經歷說,素質導師帶給自己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敢于面對挑戰的自信。

說起得獎,船舶與航運學院教授、全國優秀教師任晉宇,恐怕是武交院素質導師里最有發言權的。2018年成立科學技術協會并擔任導師以來,他的學生先后獲得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特等獎、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職教賽道創業組金獎,第二屆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高職組金獎等獎項;還收獲了幾十份專利證書,孵化出4家雙創企業……

“任老師簡直是個‘科研狂’,為了豐富我們的第二課堂,他搭進了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他教給我們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帶我們參賽拓寬眼界,也讓我們的未來有了更多可能。”船舶與航運學院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朱永熙說。

“兩個課堂融合讓我們遇見更好自己”

“在武交院的三年,讓我提升了涵養,增長了才干,習得了本領,更助我找到了好工作。”如今在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擔任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的馮路遙說,他對母校永懷感恩之心。

在校期間擔任校社團聯合會副主席,商思創業協會團支部書記,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志愿者校級負責人……馮路遙的大學生活無比精彩。“以前只覺得學校活動很豐富,每個人的才能都有機會發揮,現在自己當了老師才知道,這叫‘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融合’,為的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馮路遙回憶,母校每年五月開展“校園技能節”,各類競賽接連上演,學生們賽技能、賽基本功,曬成果、曬想法,在競爭氛圍中更好地掌握了專業知識。此外,母校的“三節”也給了他很多美好的回憶。在校園文化藝術節、體育文化節、社團文化藝術節中,包括運動會、創新創業大賽、校園十佳歌手大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西部計劃志愿服務活動、微電影大賽、禮儀大賽、職業道德演講比賽等各類校園品牌活動。

學生們因“三進一融”收獲良多,武漢交通職業學院也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過程中成果豐碩。該校連續六年在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總積分排名武漢地區第一名;2017年,在“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中位列湖北高職第一;連續14年獲得“湖北省文明單位(校園)”稱號;4名同學連續兩年獲得“全國交通職業院校第二屆大學生綜合素質大賽”一等獎,3名同學先后被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授予“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楊震說,五年來,學校不斷完善“三進一融”育人模式,大大加強了思政教育深度、拓展了課堂寬度、提升了人才培養的效度。接下來,學校會進一步完善“三進一融”體制機制,讓教師從不同角度發揮立德樹人作用,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得到全方位培養,進一步夯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