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成了爆款金課,師生一起看電影、聽故事、唱歌   
2020-12-15 13:51:36 來源:長江日報
1
聽新聞

“18歲、33歲、48歲。”12月9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在華中師范大學大一學生張琳的思政課筆記本上看到了她寫的自己3個年齡,分別對標的是2020年、2035年、2050年——實現中國夢的3個重要年份。

張琳剛上完一節思政課《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仍然興致勃勃。“老師提到,新時代也是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方位。所以,我對標實現中國夢的3個重要年份算了算自己的年紀。中國夢的實現幾乎貫穿我的人生重要階段,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我的夢想和國家的夢想真正是緊密相連。”張琳說。

疫情之后高校思政課內容升級

理論有了最生動的詮釋素材

“在整個戰疫過程中,是一條什么線在牽著整個戰疫行動的推進?”12月9日上午8時,華中師范大學南湖校區3樓教室里,一節關于法治的思政課正在進行,教師劉夢覺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們思考。

“武漢‘封城’、小區實行嚴格管控、確診后如實上報行蹤,這些規定背后的支撐是什么?是法律法規、行政指令,以及各類應急預案、應急條例,它們相互補充,形成了上下對接的邏輯體系,成為抗擊疫情時的根本依據和有效保證,推動著整個戰疫前進。”劉夢覺負責為大一學生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疫情之后,她發現“思政課吸引力明顯增強了”,戰疫歷程為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素材,思政課也讓學生更認同、更喜歡,“思政課迎來了春天”。

劉夢覺說,疫情過后,全校所有思政教師進行了新的集體備課,把戰疫故事、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教學。從人生觀的樹立、理想信念的堅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制度自信,幾乎每個章節都能在疫情中找到對應的案例。很多理論不用費勁解釋,都能讓學生們感同身受。

“比如講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什么社會主義好?偉大抗疫精神的第一條是生命至上,這就體現出社會主義國家是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夠實現根本的幸福。”劉夢覺說,“學生們對思政課的參與度、積極性也顯著提高。最直觀的是出勤率高了,作業完成度、課堂活躍度都明顯提升。他們有所思考,所以有話說、想表達。”

“近年來,高校思政課在不斷進步、不斷改革,形式越來越多樣了。”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芳介紹,學校近幾年一直在探索思政課改革,不僅讓課堂的互動性更強,而且在課堂外也通過系列講座、“我們愛上思政課”等活動提升學生參與度。近年來,學生對思政課的熱情普遍提升。他們還自發創辦微信公眾號“桂子山上思政說”,每天分享精彩的思政課內容。這個公眾號的關注人數已達到8000多人,成為學校思政課交流的陣地。

師生一起看電影、聽故事、唱歌

高校思政課成了爆款金課

11月12日,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B312教室坐得滿滿當當,100多名學生聚精會神地望向講臺,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郭勁松正在為他們上著一節特殊的戰疫思政課。

“疫情暴發后,我們學校300多名師生從各地趕來,用3天時間把1700多間學生寢室改造成為武漢市最大的康復觀察中心。你們想想,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多不容易。”講到動情處,教室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郭老師的思政課是‘爆款’,座位要靠搶的。”2020級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呂天策說。

郭勁松擅長把看似晦澀難懂的思政課上成有溫度、有深度的爆款金課。他和學生一起看電影、聽故事、唱歌……有學生在郭勁松的期末教師評價單上寫道:“頭一次覺得思政課這么有趣。”

什么樣的思政課會讓學生愛聽?郭勁松提到一個詞——鮮活。為打破“晦澀難懂”的刻板印象,他不斷創新思政課的“打開方式”。為了講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他和學生一起看電影《建黨偉業》,將課本上的思政知識與電影情節相結合。講到“民族復興”時,他會對學生進行“靈魂拷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你愿意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嗎?”疫情之后,他挑選有淚點、有特點、有爆點的戰疫故事作為素材。一張張戰疫圖片,配上他的動情講述,常常讓學生感動得落淚。

去年11月,在教育部開展的首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中,郭勁松從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700名教師中脫穎而出,獲得本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組”一等獎。“做好青年一代的思政教育,為社會大眾講好中國故事,這些都是我們的責任與擔當。”郭勁松說。

近年來,高校思政課不斷改革。尤其是今年以來,武漢多所高校創新圍繞偉大抗疫精神的思政課授課形式,不僅邀請高校書記上黨課、邀請參加抗疫的教師講述親身經歷,還通過演講比賽、抗疫故事征文活動、參觀武漢客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等多種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第二課堂”。

“偉大源于平凡,英雄出自凡人,榜樣就在身邊。同學們,我們要向身邊的榜樣學習。”12月3日下午,湖北大學黨委書記謝紅星為學校220名大一學生上了一節接地氣的思政課。他以本校師生的戰疫故事鼓勵大學生加強政治歷練、思想淬煉、作風錘煉,為未來發展補足精神之“鈣”。

12月3日,武昌工學院教師梁園也用親身經歷為學生上了一節思政課。疫情期間,他投身社區抗疫一線,今年3月又作為第一批志愿者參與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I期的臨床試驗。他勉勵學生:“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實踐,為祖國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思政課引發學生共鳴

“‘浮在空中’的概念變得生動具體”

華中師范大學大一學生喬雨杉來自河北省。由于“想來這座英雄的城市看看”,她報考了武漢的大學。

“作為一名理科生,我原本對政治理論等并不太了解。”如今,她成了思政課上的“活躍分子”,常常和老師、同學積極討論。12月10日,她告訴記者:“疫情期間,我非常關注武漢的情況。如今,在思政課上,老師會用我很熟悉的例子解讀政治理論,讓原本‘浮在空中’的概念變得生動具體,讓我對國家、對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將自己的3個年齡對標實現中國夢的3個重要年份的張琳是華中師范大學大數據相關專業學生。“我報考這個專業,就是因為疫情期間感受到大數據對疫情控制的顯著作用,希望以后投身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行業,為國家發展出力。”張琳感慨地說,“思政課上,老師跟我們講,今天的青年學生風華正茂,到2035年正值壯年,到本世紀中葉仍年富力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親歷者、見證者、建設者。這讓我們真切地感到自己肩負的使命。”

近日,湖北大學2018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楊軍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疫情期間,我深深感受到,身邊的黨員就是榜樣和旗幟,抗疫大考就是生動的思政課。這堅定了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楊軍說,“研究生畢業后,我將進一步投身志愿服務,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我要努力做到習總書記所說的,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責編: